首个国家扶贫日来临之际,中国扶贫基金会向社会发出“饥饿24全民公益活动”倡议书,邀请参与者24小时不进食体验饥饿,以表达对贫困弱势群体的关注。该活动引发众多争议,有人称此举为“作秀”;但也有专家表示,“饥饿24小时”公益项目很有创意,沉重的话题做得轻巧值得提倡。(新华网10月17日)
10月16日是第34个世界粮食日。在世界粮食日的节点上,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组织发起的“体验饥饿——饥饿24全民公益活动”,倡导16-60岁有条件的人切身体验饥饿,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此举一出,引来网友讨论声一片。相关专家同意此种举措,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创意。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此举免不了“作秀”之嫌,认为“饿一天”解决不了贫困现状。而笔者想说,公众大可不必急着对“饥饿24小时活动”盲目质疑。
经了解,10月17日,是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确定的首个国家扶贫日。此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曾发来贺信,肯定我国设立扶贫日的举措。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组织发起的“体验饥饿——饥饿24全民公益活动”,活动还倡议,体验者可以邀请三位好友参加体验,若好友不能完成,可以把微博、微信或QQ头像在活动期间改为“饥饿24”活动图标,捐出一天餐费支持爱加餐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等。这种活泼的活动方式,让体验者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24小时不进食的饥饿感,势必会提高这部分人的避免浪费,崇尚节俭的意识,让人们能够自觉主动拉紧节俭这根“弦”。这种小美德若能在每个有识之士周围传播开来,定将改变国人业已形成的浪费的不良习惯,从而间接上为节俭做出贡献。若这种活动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传播,想必收效定会更好。
各界对此次公益尝试也有不同看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团认为,“饥饿24小时”活动很有创意,该项目更类似此前的“冰桶挑战”,能让大家通过娱乐的自主体验方式去认识公益和公益项目。北大教授、北大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认为,“饥饿24小时”活动,通过轻巧的方式,让关注贫困、扶贫这个沉重话题变得活泼,并能引起公众对活动的关注,这种好的创意不该被认为是作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饥饿24小时”活动能够迅速吸引公众,又能通过体验增强认同感,体现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国内公众捐款主要以救灾捐赠为主,日常捐赠较少,公益慈善组织还需要多通过各种创新做法,培育公众的慈善意识。
“饥饿24小时”活动的出发点是倡导公众能够多关注国内外那些饱受饥饿困扰的人们,能够自觉进行日常捐款,这是其一,而更为深层的意味就是想让人们切身感受饥饿,从而能够逐步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可谓用心良苦。网友质疑此次活动具有“炒作”之嫌,笔者想说,对公益事业的弘扬,即使是“炒作”也应当!大家何不摘下“有色眼镜”看待这次活动,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在日常的行为习惯上做出改变,能够主动践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节俭如蝴蝶效应般传播,那样远比“盯着活动找缺点”来得实诚。希望类似这样的活动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更多的开展。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