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孙伟:围观“最年轻院士腐败”,不能“人云亦云”

2014年10月16日17:04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孙伟:围观“最年轻院士腐败”,不能“人云亦云”

  头顶“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国动物克隆体系创始人”等光环,担任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经费约200亿元的重大科研专项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近日却因侵吞科研经费被批捕。(10月16日新华网)

  头顶无数耀眼光环的科学新星落马了,在当今学术引以为傲的时代,徒然让人心伤,知识的丰富代替不了道德的拐点,心理的贪婪不能用学养来遮盖。能够通过当前最流行的学术科研漏洞去侵吞经费,可见,这些学术高知们并不如象牙塔那般可爱,充斥在学术堆中的一些腐败该清理了。

  “李宁最受争议的,就是他既是专项主要负责人、把关者,也是数十个子项目的负责人或顾问。”一位知情专家表示。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显然行不通,为何没人敢于指出?或许,以下能够说明。中国农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国际论文、省部级奖项等“学术产出”中,李宁占据其所在院系全部奖项的一半多。李宁团队曾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全国“第一”:如世界最大的克隆牛、中国第一头克隆猪等。“不可否认,他对科研进步的贡献卓著,成就斐然。”一位中国农大知情的同事说。不排除,李宁所在生物学院同期的374个科研项目,获取国家及各类经费达6.8亿余元,估计会有一多半出自李宁团队的贡献,绝对权威配上绝对力量,谁会为了一个小瑕疵,惹恼财神爷?

  科研项目从立项、经费管理到项目评价,整个环节由行政部门主导,“重立项、轻研究”倾向普遍存在,身兼“运动员”“裁判员”是一批课题的普遍做法,以强化个人拿项目、抢经费的能力。这些或许注定了很多科研人员套取非法经费的果,越是这样,或许越能激发科研人员创造研究的“兴趣”,比起那些躺在实验室的半成品,或许直接套取科研经费来的更实际。据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这意味着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高等院校教职工收入偏低的背景下,经费结余长期是校方默许的额外收入。”上述负责人表示。碍于高校人员工资待遇低,高校对于那些经费结余竟然默许是额外收入,只是这个默许太胆大,乃至于侵吞了整个科研经费的60%,有人说,当今学术项目正在走一条歪路,很多专家教授争相愿意出名和强调出风头,因为那样会获得外界更多的关注和青睐,有了足够的关注,学术上稍加显露,就能获得学术科研经费,再则,从立项、经费管理到项目评价,整个环节由行政部门主导,外行领导内行,往往是看表象不注重里子,也助涨了“重立项、轻研究”倾向普遍存在。

  据了解,李宁长期担任很多重大课题负责人,同时参股和控股多家企业,此次东窗事发也是“借壳套钱”引起。然而,在一些知情人士眼中,李宁的“专业化公司、专业化运作”恰恰当前最流行的。 但也有人认为,“名义上是有利于课题的专业性、延续性,实际上,便于开票报账也是重要目的。”通过查阅《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也没有发现针对上述问题的专门规范,既然连规定都忽视不计,那些专门“研究学术”的人,或许规避法律的意识比普通人会更强些。还有外围人的监督失效,相比较一些官员的贪腐,这些位于学术内部人的运作,很难被外人共知,即使外行人看到一些交流数据,也是一头雾水,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内部监督的失守,中国农业大学一位硕士生称,李宁身为院士,还长期坚持为普通学生授课,实属少有。还有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生于江西的李宁,求学时是典型“学术痴”,其作出的重要科研贡献不能因其贪腐行为而被全盘否定。从中我们也察觉到,学术反腐的艰难历程。面对心底宽容的同仁和学生,在学术殿堂里披着羊皮的狼更可怕,不仅侵蚀着学术经费,污染整个学术界的道德范畴,甚至更会蔓延给他人。

  李宁侵占高额科研经费的问题,不能仅以个例处置。尝试打破围绕整个科研项目申请环节的行政主导,针对相关案例的漏洞,设置预防制度,杜绝那种身兼“运动员”“裁判员”一肩挑,进一步扩大学术监督使用范围,这些都是关键。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