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这10家五星级酒店进行回访,10家酒店均表示主动放弃了今年的五星级酒店的资质复审。对于弃星的原因,其中8家酒店坦言,“弃星”是由于“八项规定”等政策带来的压力。另两家酒店分别表示“是酒店内部问题,不便回答”和“由于酒店不扩建,达不到今年五星级评选标准”。而受访的酒店中,多数表示价格并未因“去星”而降低。(10月15日《新京报》)
近年来,一些地方会议费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会议审批不严,未经批准和计划外召开会议;超规模开会,超范围、超标准列支会议费;对会议费报销审查不严等。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而且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严控会议费支出,部分地方政府在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做出“限星”的规定。去年9月底,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了“二、三、四类会议应当在四星级以下(含四星)定点饭店召开。”11月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也为会议费上了一道“紧箍咒”。
因此,在这种“风口浪尖”的大背景下,一些以政府接待为主的五星级酒店甘愿降低“身份”,主动“弃星”,对于弃星的原因,其中8家酒店坦言,“弃星”是由于“八项规定”等政策带来的压力,而且广西、河北、山西、北京等4地均针对“限星”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五星牌照虽摘,价格是否真的下降还有待继续观望。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由。据报道,7家五星级酒店均表示不会在弃星后降价,两家从事公务接待的老牌酒店的会议室使用费用也依然坚挺。由此可见,“限星”紧紧是严控会议费的一个手段,其不可能成为严控会议费的“救命稻草”,一些地方“限星”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严控会议费最终是靠制度来保证。
造成会议费居高不上的原因,一是会议太多,以至有人戏言:会议费像个筐,什么费用都往里装。二是会议费难以“瘦身”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会议开支对一些部门而言是一块诱人的“奶酪”,要么设计本身就有不合理,要么以造假的行为“掺水分”,要么将超标的费用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开支等等。因此,要从根本上为会议费“消肿”,最终还需靠制度来保证。
一方面,在人大预算报告中,必须要将会议费用等公务开支明确列出,并且要越细越好,让人大代表来看看会议开支是否合理。而纪检监察、审计机关的力度也要跟上,经常性集中检查和审计,严肃查办顶风而上的典型,追究责任,给予处分,只有将问责的“板子”打准、打疼,才会长记性。另一方面,严格规范开会的程序,严格审批,统筹安排,从源头上控制开会的数量、规模。与此同时,还应该增加会议费公开的透明性,让群众监督所有费用的使用情况。
只有强化法治思维,加强监督,建立严格的追究和问责等配套机制,方能杜绝以往游走于监管边缘者的侥幸心理,防止会议费成为腐败的“避风港”。这也是打造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