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李庄朱庄的上百户居民,等了10年的修路一直没动静,村民怀疑是本村没干部在县里当官,上面没人,就召开村民大会,集资近万元“疏通关系”。(10月15日中原网)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标语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刷遍了田间地头,修路脱贫逐渐成了社会共识。一句最朴实的话,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发展规律。然而,河南村民盼了10年,也没能等到官员参透这个道理。大批的“政绩工程”中,想必多了不少高楼大厦,却少了老百姓最需要的“乡道”。
正所谓“路通财通”,农村的交通条件好了,农产品的输出才愈加便利,运输成本也愈加节省,打开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起农民发家致富。想必这也正是沈丘村民如此盼望修路的原因。
官员为何对“修路”这样的利民工程如此不“感冒”?究其原因,其一,乡村道路交通建设规模小,受益群体小,物质回报小,再加上乡村道路工程不如城镇大型土建项目带给官员的利益大,不容易彰显地方官员“政绩”。其二,一些官员在城镇规划上,偏于“纸上谈兵”,缺乏群众意识,对群众的实际需求了解甚少,甚至置若罔闻,自己想建什么建什么,想怎么建就怎么建,完全不理会老百姓的真实所需。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全党领导干部必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于城镇的基建工程,必须以群众为重,一方面,要深入群众,做好事前群众调研,以老百姓实际需求为依托,多建利国利民的好工程;另一方面,时常听取群众意见,以老百姓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官员政绩的标准,纠正官员扭曲的政绩观,让“政绩”更接“地气”。
即使创造再多自以为宏伟的功绩,若脱离了群众,也是无为。善用“望闻问切”法,要让政府“作为”成在“刀刃”上。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