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广州日报:要让救助对象知道哪有“玫瑰”才行

张涨

2014年10月16日06:04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要让救助对象知道哪有“玫瑰”才行

周老师丈夫患上喉癌,医药费捉襟见肘。经媒体报道后,募集到8万多元也只是杯水车薪。然而,周老师全然不知身为广州户籍居民,每年最高可获33万元医疗救助。为什么好政策少人知?一旦遇上因病致贫,应该怎样求助?(10月15日《广州日报》)

在周老师一家求助中,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为何本就存在的医疗救助政策,却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如果不是在媒体记者全程陪同下来到民政部门咨询求助,周老师一家数十万元的医药费缺口会不会至今没有补上?将目光从这个个案挪开,又有多少个“周老师”们面临因病致贫的威胁,却苦叹求助无门?

人们常将慈善救助誉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大前提是至少要先让救助对象知道哪里有“玫瑰”才行,单靠求助者自己满大街找显然效率太低。通常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信息渠道越不通畅,指望他们通过上网搜索、向亲戚朋友打听相关政策并不现实。与其让救助对象想方设法找上门来,不如让这些医疗救助政策多“吆喝吆喝”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出击寻找救助对象。

有人担心,大肆宣传会导致求助者暴增,善款数额吃紧。这当然也有可能,但这种担心犯了逻辑上的错误。首先,若是政府性的救助政策,理应符合条件就兑现政策。救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资金储备是否充足只是次要问题;其次,若是非政府性的社会慈善机构,同样也需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自身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人捐资以充实善款数额。在“该不该宣传”这方面,无论政府机构还是社会慈善组织,都不该有顾虑。

除了理念上的转变外,还应辅以实际举措跟进。眼下,大多数人求助往往先找媒体,寄希望于社会捐助,却对丰富的公共救助渠道视而不见,主要还是信息不对称所致。打个电话,记者就来了;向政府咨询救助政策,去哪咨询,向谁咨询好呢?恐怕相当一部分人都不太了解。因此,除了政府加大宣传外,也可在医院设置救助咨询专窗,由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派出专人梳理各项救助政策,接受困难人群咨询,既有助于减少医院逃费欠费现象,也便于将救助送到真正需要救助的人手边。总而言之,医疗救助政策应急人之所急,等人上门不如主动出击,方能发挥最大效用,帮助更多人群。 

分享到:
(责编:李嫣(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