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奖到13日全部颁发完毕,中国人颗粒无收,这个结果显然算不上意外。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离中国的科学家们似乎还挺远,非自然科学奖则不时在中国人的门前晃悠,但带给我们的是相当复杂的感受。
和平奖两度授给中国人,但获奖的都是中国的政治对抗者,这样的颁奖明显表达了诺委会以及一些西方势力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敌意。文学奖两年前第一次授给中国主流作家莫言,经济学奖对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尚关着大门。
准确评价诺贝尔奖是困难的。一方面它无疑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奖项,另一方面它又是西方开设的奖项,非自然科学奖都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很多时候成了西方推广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工具。诺贝尔奖并非一成不变的,世界的政治变迁会对它产生影响,它为了保持在世界上的超级地位会做些功利主义的调整。
刘晓波2010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激怒了中国主流社会,莫言两年后获诺贝尔文学奖多少冲淡了诺贝尔奖作为中国“意识形态敌对者”的形象。中国正在成长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代表着未来,诺贝尔奖的调整是一个新颖、但仍不确定的信号。
客观说,不少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总体上仍有崇拜心结,有人号召漠视这个奖项,实际上很难做到。西方仍处在全球软实力的上游,我们受西方影响经常是情不自禁的。
但我们对诺贝尔非自然科学奖的理性认识也的确在增加,质疑它们已经成为很多人对其态度的一个持久性元素。如果中国主流社会的人获得该奖项,我们会更客观地欢迎。如果是一名中国的政治对抗者获得某项诺贝尔奖,我们对它的传统警惕就会重被激活。中国社会对诺贝尔奖非自然科学奖大体处于“听其言观其行”的阶段。
这个奖项对中国的整体态度仍不正常。比如中国是最近二十几年唯一没有发生对外战争的大国,中国的人权面貌这期间大为改观,在消除贫困、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等诸多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迄今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两名中国人处于流亡的达赖和蹲在中国监狱里的刘晓波,这不是诺委会故意同中国作对又是什么?
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最近30年的世界奇迹,这当中必有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之功。诺贝尔经济学奖直到现在的表现仿佛中国的经济成就根本不存在,如果说政治和价值观因素与这个局面毫不相干,这很难让人信服。
中国崛起发生在西方体系之外,在深刻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与西方形成竞争关系,西方社会五味杂陈的感受不能不在诺贝尔奖的选择上打下烙印。在指出这个逻辑的时候,我们想同时强调它的正常性,而且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的强大程度继续累加,诺贝尔奖总把中国主流社会的优秀分子排除在外不利于这个奖项影响力的保持,因此一些微妙的变化很可能更多发生。
迄今全球获诺贝尔奖的人,都从中受益了。但国家对诺贝尔奖的需求是另一回事。不能不说,今天的中国并不需要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来证明这个国家的成就,激励社会的自信心。因此中国社会对诺贝尔奖的理性态度就应是,该高兴的就高兴,该反对的就反对。
允许自己对诺贝尔奖的各种临时性感受自然发生,不纠结于对它形成前后一致的统一态度,不被它牵着鼻子走,这或许才是中国社会对诺贝尔奖真正的一份“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