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新华网,10月12日)
一直以来,“走读干部”就备受社会的关注和诟病。同众矢之的的“裸官”一样,走读干部也并没有把家安在就职地。如果说“走读干部”是家在国内的“裸官”,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提出异议。虽然“走读干部”并不像“裸官”一样没有顾忌,但夫妻分居、骨肉分离的生活,还是让很多人无法全心工作。
干部“走读”带来的不仅是行政效能下降,还有行政成本增加,甚至滋生腐败的问题。因此,一些地方本着让干部安心工作的原则,出台各项政策,狠刹这股风气,有的是规定干部必须每周在任职地呆上多久,有的直接推行“本土安家”的政策。
然而,“寄宿”是解决“走读干部”问题的万灵药吗?不见得。众所周知,干部走读其实更多地发生在乡镇上。这些干部或者本身在城里有房,或者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里买房。如果说城乡差异是造成干部走读的根本原因,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反对。行政条例可以强行规定干部必须在某地呆上多久,却不能阻止干部心不在焉;而由于乡镇本身吸纳就业、提供教育的能力有限,因此,要完成干部家属安置,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退一步说,干部实现了本土安家,那么,在新的更全面、更严密的人脉网络形成后,会不会给腐败滋生提供更大更有利的空间?
事实上,异地安家、裸身做官的行为,并不是今人的首创。历史上,为防武将叛乱,各朝均要求边将在外,必须留家眷在京;即便是今天,地域回避仍是官员任职必须遵守的政策。
同样,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城市中也出现了“走读”的问题,这在一线城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打工者在繁华的都市工作,却只能在郊区栖身,每天早晚如同候鸟一般来回迁徙;然而他们却甚少因此受到处罚。原因就在于,各企业都有比较的考核制度,迟到早退、在岗不在状态、不能完成任务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因此,要想要干部在其位、谋其政、谋好政,不能完全寄望于把“走读干部”变成“寄宿干部”,而更应该探索建立更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和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干部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工作。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