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岂能任由谣言戏码消费网友?

任冰

2014年10月10日08:0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10月9日下午,关于北京在APEC期间机关事业单位调休假的消息一曝出,就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而后,一则所谓“北京新闻办:APEC期间放假6天不实”的“辟谣消息”经某媒体网站发布后,也被部分网友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广泛转发。

到底放不放假?不少网友被搞糊涂了。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官微“北京发布”当日近19时连发两条微博,调整假期的信息是真实的,所谓“新闻办辟谣”子虚乌有。至此,这场“辟谣再辟谣”的戏码划上了句号。而纵观这起消费了众多网友的传谣案例,则不由让我们又一次感叹谣言传播之快、影响之广,谣言治理需多管齐下、任重道远。

这起传谣事件值得新闻媒体反思和警惕。在遏制谣言传播中,媒体本是传播真相、以正视听的主力。而从这起传谣事件来看,有新闻媒体背景的网站发布看起来“有头有脸”的“辟谣消息”,在混淆公众视听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发布辟谣信息时首先应进行核实,避免以讹传讹,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保持真实性、准确性,这不仅事关职业素养,更关系公众利益。正如白岩松所评,新闻竞争不可避免,但如何在新闻竞争过程中,保证新闻是准确的,而且让大家不至于产生混乱,是今后我们很多媒体同行都要去继续思考的事情。

在遏制谣言传播中,网友的鉴别能力和责任意识也不可缺少,新媒体时代尤须对此重视。这起传谣事件中,很多网友是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关注到那条所谓的“辟谣消息”。圈子相对固定私密、存在一定信任,这样的紧密关系让朋友间传递的信息变得更可靠可信。但是,同样在这种关系下,如果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朋友圈就有可能在无意中沦为一些谣言传播的温床;如果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情绪化、不负责任的造谣传谣则是对朋友间信任的误导甚至是伤害。

“谣言止于公开”,当事机构或当事人第一时间发声、澄清真相,对遏制谣言传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信息时代与谣言“赛跑”,怎么强调时间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这起传谣事件中,所谓“辟谣消息”的大肆传播与当事机构公开回应的时间差不到两小时。而就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虚假消息铺天盖地,搅得网友一片疑惑,速度力度着实惊人。对于热点敏感信息,官方发布、官方回应当提速再提速,以更加及时更加权威的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进而更好地维护公众利益。

如何应对和治理谣言,道理上虽有些老生常谈,但造谣传谣的戏码却又几乎每天都在以不同形式上演。这也恰恰说明了谣言的顽固性和治理的复杂性。治理谣言在采取软措施的同时,依法打击的硬手段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网络天空才能更晴朗,社会良知才不致被无底线的消费。

分享到:
(责编:赵艳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