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民晚报:公平背后的公平

李爱铭

2014年09月30日15:21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公平背后的公平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近日公布,方案强调,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从单一总分评价到“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因素评价,公平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长期以来,建立在“分数公平”基础上的高考,被视为维系教育公平甚至社会公平的“公器”。学生无论出身、贫富、经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恢复高考以来,按分数选拔和培养人才,机制公平树立起高考的社会公信力。

随着教育的发展变化,很多人在认为高考很公平的同时,也抱怨高考造成学生负担重、片面追求应试教育。这种矛盾心态,折射出高考基于单一考分的录取方式的局限。用一个总分代替了对一个人的复杂评价,导致分数竞争走向极致,挤占了很多孩子个性发展与多元创造的空间,这对受教育者来说不公平。

在目前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善、分数仍是社会所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的背景下,高考改革离不开分数这个公平的“底线”保障——今后高考招录仍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此同时,分数不再是高考的全部——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高考招录的重要参考,学生获得更多自主选择权以推动更高层次的公平,分类招考多元录取的“立交桥”为学生多元发展释放空间……推动“内涵公平”的机制设计已渐清晰。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在“权利公平”方面更进一步。今后上海高考学生可以从6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最擅长的科目参加考试,成绩通过折算计入高考总分。同时,“分类考试”提供了多元选择机会:有志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不必再“陪考”参加多学科的等级性考试,可以把更多精力用于拓展职业技能,为对接高职教育做好准备。高考录取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尊重多元差异、允许自主选择,无疑是一种进步。

教育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以淡化应试的功利化追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录学生的参考系后,高中三年的修习课程及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全都记录在案,志趣与努力程度一目了然;公益服务、体质健康、审美情趣等全方位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得以立体呈现,将有效化解“一考定终身”的风险,体现“过程公平”导向。

高考对于教育“内涵公平”的探索,迈出了破冰探路的第一步。推进教育内涵公平,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伴随教育发展而逐步深化。政策设计之初,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当教育改革实践深入后,会“倒逼”政策完善,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

分享到:
(责编:李嫣(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