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文化总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产生和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不是简单的扬弃;构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不能以工具论为方法。
9月24日至28日,国际儒学联合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2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发表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纪念活动,不仅表明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和认同,也凸现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和人文精神,拓展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重大命题。
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的价值,首先在于集中体现着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不对传统文化有深刻认知,就无以对今天的“中国特色”作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就无以寻找到今天文化建设的本源。
其次,传统文化提供着共同体认同的“黏性”。多元化、多样性的中国,既应是具有政治认同、经济协同的统一体,还应是能够遵循文化底线构筑的基本价值观的统一体。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融合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出发点,也是融合共同体内部文化差异性的出发点。
再次,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本身就为今天和今后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对于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比如,“以民为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也足可为今天中国的执政和改革开放提供思维动能。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格言名句以对照今天的现实,这些格言名句足以表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总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产生和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不是简单的扬弃;构建新的文化价值体系,不能以工具论为方法。习近平总结儒家的发展时指出,儒家与其他思想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顺应历史不断发展更新、坚持经世致用发挥教化功能,是其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原因所在。这提醒我们,开创一个开放的思想建设环境,顺应历史潮流,始终具有现实关怀,是构建当代文化价值体系的必备前提。
中国既有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也有当代文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按照历史提供的规律,打通文化繁荣路径,推动现代化治理,就是对孔子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当代中国应该给予自己和世界的最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