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微博称,“仅2010年,中国无偿献血量达3935吨。红十字会200毫升一袋血卖给医院200元,医院卖给病人则为500元。只此一项,中国红十字会获利39.35亿元……”记者就此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求证,该会相关负责人答复记者,根据《献血法》规定,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只参与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和表彰工作,在参与无偿献血工作中从不收取任何费用。(见9月22日《法制日报》)
检索新闻不难发现,红十字会“卖血获利”的传言早已有之,红十字会此前也有过相关回应。此番传言再起,红十字会方面不得不再次“常识普及”。然而红十字会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事实例证、数据支撑,此番解释可能仍然难消公众质疑;在用血流向信息并未公开的情况下,类似流言再被疯转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何在?一方面,恐怕还是因为公众对红十字会的惯性不信任。另一方面,用血信息封闭,亦是重要因素。此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3.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献血是因为制度不透明,担心献血被牟利。而诸如献血利益得不到保障、“无偿献血有偿用血”频被追问、“全国临床过半不合理用血,血头救场成公开秘密”等,更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就献血积极性层面,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献血率为8.7‰,低于一些高收入国家的45.4‰(丹麦最高为67‰),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一定差距。
所以,红十字会再为献血“躺枪”,其一是为红会系统本身信息公开提了个醒;其二,“血荒”频频出现,制度支撑下的用血信息公开,何时能够照进现实?
对此问题,有地方血站站长曾表示,公开血流向问题涉及献血者保密的问题。“挂上网是一种不尊重人隐私的做法。”但同时有医务人员反驳,“无论是捐献者还是受捐助者,都可以通过知情协议书的形式决定是否公开姓名等信息,如果不公开,可用屏蔽、编号等多种形式解决。我们需要一个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机制。”
力促用血信息公开,办法其实比困难多。当然,广义的用血信息公开,除了用血流向信息公开之外,从红十字会宣传、血液中心负责到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的职能划分,以及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过程费用,都应做到“应公开尽公开”。有了健全的机制支撑,有了全面的信息公开,红十字会不必再“躺枪”,公众热心献血、患者方便用血的良性机制也有望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