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南方日报:我们为什么需要“无车日”

南方日报评论员

2014年09月23日09:25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我们为什么需要“无车日”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无车日”。

“世界无车日”最早起源于法国。1998年,法国的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了“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够获得片刻的清净。那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有些城镇限制汽车进入,只允许公交车、无污染交通工具自行车和行人进城,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车日”。一年后,1999年9月22日,66个法国城市和92个意大利城市参加了第一届“无车日”活动。2000年2月,法国首创的“无车日”倡议被纳入欧盟的环保政策框架内。短短几个月,欧盟的14个成员国和其他12个欧洲国家也决定加入欧洲“无车日”活动。2001年,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

无可否认,“无车日”就是一场秀,是一场全世界范围的、声势浩大的群体行为艺术。这个秀,本质上是人类对汽车,以及由汽车折射出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的一种独特的反思形式。因而,测算“无车日”当天的碳排放量、油消耗量等,并以此作为其是否有价值的依据,事实上意义并不大。显然,靠一个“无车日”并不能现实地解决经年积累的一揽子问题,它的目的在于传达一种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唤起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引起人们反思如何更节约、更友好地生存和发展,如何让人与车、车与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

历年来,城市、交通建设以及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公车管理,甚至驾驶文明,都成为这一天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同“3·15”引起人们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一样,“无车日”这一天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并敦促问题解决的契机。它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体验,比如驾车一族重新体验久违的步行或骑车方式,而常年被汽车挤压的行人则可以重新体验久违的“闲庭信步”。当然,怀念过去,并非一定就是厌恶现在。如同“世界熄灯日”并非就是倡导人们不再用电,“无车日”也并非要求人们完全告别汽车,它只是试图让人们树立对待汽车的一种现实态度。从小处说,是如何和谐处理有车与用车的关系,从大处说,就是如何和谐处理发展与环保的问题。“无车日”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城市告别汽车,而是借助这一“群体行为艺术”,唤起整个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警惕,敦促人、车、自然在自律意识的作用下更加和谐地发展。

作为后发国家,“无车日”这样的活动在中国更有特别意义。中国正处在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阶段,“无车日”无疑能够推动社会对汽车文明的整体认知,将汽车产业发展以及在汽车与城市的关系演变中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尽早置于社会关注视野之内,未雨绸缪地作出应对,从而更大限度地享受到技术成果和生活便利,同时又不被技术所役,兼顾环保。这样,社会和相关部门可以尽早重视问题,拿出解决的对策,学会与汽车相处,社会代价、经济代价的付出将会小得多。

现实中,“无车日”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还很有限,虽然2001年成都就首次参与“无车日”活动,2007年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但总体来说,我国社会仍然处于对汽车的崇拜阶段,汽车保有量在快速增加,大型汽车生产公司最为地方政府所欢迎。在我国不少城市,汽车是一种非常强势的出行方式,汽车挤压了人行道、绿道的生存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无车日”对我国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无车日”将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绿色出行的理念相信也会逐渐深入人心。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