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请不要看李娜的背影

张志锋

2014年09月22日07:31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21日李娜在北京宣布退役,又一次勇敢地面对世界。走出更衣室独自上场,只需要几分钟。决定告别赛场,可能要耗费她“一生”的精力和智慧。李娜在“最好的时刻”,果断宣布“藏”了抑或“憋”了很久的决定,微笑着向人们说再见。对一个“当红”球员而言,无疑也是极大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又“赢”了一局。毕竟,每个人都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落幕”的时刻。

作为网球职业选手的李娜退役了,网球运动的“李娜时代”并未结束,也许才刚刚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更加怀念黄金一般的“娜一刻”、“娜时代”,在普通民众中催生新的网球热。李娜很难复制,也不该复制——那意味着没有进步。正如李娜坚信的,“下一个球员会做得比我更好”。她鼓励年轻人追逐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一切皆有可能,张娜、王娜会在某个时刻出现。

许多人对李娜退役感到惋惜甚至伤感,说这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网球界的损失,复杂的情感其实也是给李娜点赞。在中国乃至亚洲网球界,李娜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给我们留下太多惊喜。许多人问:“后李娜”时代,谁还能撑起中国网球?潜台词是一种担忧,谁还能过关斩将捧来一座座沉甸甸的奖杯?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其实我们可以更平和一些。不仅仅是网球,所有运动员都在奋勇争先,希望获得奖牌,但不要把摘金夺银的宝押在个别精英身上,他们不该承受太多超越体育自身的压力。

李娜带给人们太多比赛以外的东西。网球被视为“贵族运动”,过去在中国,连看网球比赛的都不太多。“现在这个国家有1500万人打网球,1.16亿人观看了法网决赛。”2011年的一期《时代周刊》这样说。的确,很难确切统计,李娜究竟“煽动”了多少普通人拿起球拍,奔向绿茵,挥汗如雨。在武汉、在湖北,在中国很多角落,超乎想象的网球热正在兴起——人们只是健身,没想过打比赛,没想过拿奖杯。带给数亿国人的健身理念的更新、健康财富的积累,恐怕不是几个大满贯能衡量的。

奖杯是一时的,影响是永恒的。一座盆景是寂寞的,百花盛开是美丽的。与其花太多时间感叹,不如花更多精力培养育更多“小朋友”和新选手,引导更多现代人关掉电脑、电视,放下手机、平板,意气风发地走向户外,强健其体魄,野蛮其精神。

李娜是个率真的武汉姑娘,一路走来,争议不断。面对她的退役,除了祝福,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一如娜姐那样“直白”。对“叛逆娜”的争议在于,她时常不按一般人设想的那样去出牌,而是根据“李娜的想法”笑傲江湖,由此招致一些人不待见。面对同样的人和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看法。对李娜的“红与黑”,也是普通人对待公众人物的天赋之权。但是,当我们对李娜表达不同看法时,是否想过:只要不伤害他人,她同样具有表达的自由呢?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希望别人按照我们倾向的模式出现,甚至“己所欲之,强加于人”。否则,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去黑人家。这种社会心理,是一种可怕的枷锁。将心比心,假如李娜是自己的姐姐、妹妹,是一位“邻家小妹“,我们会怎样看待与众不同的她?假如对李娜的争议,能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善待周围一切,也是善莫大焉。

发布会现场,李娜和一些媒体记者落泪了,估计很多人心情复杂。其实,当我们平静地对待李娜的退役,记住她曾经带给我们的快乐,期待她续写网球启蒙的新篇章,学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没有李娜的网球赛场时,我们的心态也就变得更加成熟。

李娜放下比赛的球拍,平静地迈向又一个地平线。她开启了新的生活模式,作为曾经的体制内运动员,她转投职业运动的模式,留给人们太多启发,我们对“李娜现象”的思考不会,也不该结束。

李娜“回家”了,请不要看她的背影。真诚祝福她开启新的人生,做一个普通的女儿、妻子、幸福的妈妈,一个网球爱好者,一个本色的武汉妹子。健康地生活,平安地“变老”。

分享到:
(责编:钟伟、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