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有种论调也甚嚣尘上,那就是“女生受害案增多与关闭快播有关”
■ 观察家
以女生遇害作为臧否查封快播的依据,非但缺乏依据,还可能转移问题症结,挥霍可供反思与检讨的契机。
连日来,女大学生外出失踪或遇害的消息接踵而至。在网上,有种论调也甚嚣尘上,那就是“女生受害案增多与关闭快播有关”。而日前也有媒体刊文对此批驳。
毋庸置疑,女大学生接连失联或遭侵害,让人痛心。这类悲剧的频现,引发社会性反思,如怎么防范临时起意式犯罪,消减生人作案可能性等,也很有必要。对问题的理性归因和深层溯源,兴许也有助于规避悲剧重蹈。
饶是如此,将女生遇害案多发的原因归结为关闭快播、扫黄打非,仍有失偏颇。尽管说,不少把快播和女生受害“杂糅”的段子只是调侃,像“解禁快播,解救女大学生”,“唯有带U盘上街方可保命”,沿袭的是“内涵帖”的恶搞路数,当不得真。可也应看到,有不少人是在搞逻辑推演、严肃论理,如借助“需求管理-渠道管控”等解释框架分析,得出诸如“禁快播助长了女生受侵害的概率”之类的结论。这类纸面推演,也让很多人“深以为然”,表示“附议”。
可若细究,它很难经得起推敲:首先,仅从媒体披露的个案很难弄清,“女生遇害案激增”,究竟是近期这类犯罪高发,还是集中曝光造成的错觉。再者,这些案件中,又有几起跟性侵相关,也没个明晰统计,它们有多少是受“查封快播”的影响,更是无从考证。就此而言,说“女生受害是因关闭快播”,更像是伪命题,它包含的因果关系,实为统计学中的“假性关联”。
谬论背后,总有着“看似正确”的逻辑支撑。像“女生受害案增多与关闭快播有关”,它隐含的依据大概就是:对涉黄网站的查处,直接导致了某些人生理层面的压抑,所以将黑手伸向女大学生,成了必然的转向“宣泄”。“原欲论”和犯罪心理学,在这儿被装进一个“想当然”的筐子里。
人有生理需求没错,“替代性满足”也是常见心理,可渲染女生遇害源于快播被封,漏洞就摆在那:你说关闭那些涉黄网站是“灭人欲”,可以往有人涉性犯罪后,还说“是黄色网站害了我”呢。快播们的“需求疏导”作用与“诲淫”功能,哪个更明显尚需考证,但有个数据值得寻思:据公安部门调查,约有七成的性侵案件与淫秽色情信息有关。正因如此,打击淫秽色情信息,也被许多人视作对女性的重要保护举措。
说到底,有营养的思考总取决于理性的含量。如果从快播被封延伸开来,去探讨“画面分级”;就女生遇害事件,去探讨受侵害风险干预等,那意义自不待言。但以女生遇害作为臧否查封快播的依据,却有些无厘头,它非但缺乏依据,还可能造成价值认知上的偏向:易将焦点从“专挑弱者下手”的恶行本身挪开,转移到不相关议题上,到头来,挥霍的是可供反思与检讨的契机。
□午夜侃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