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

女子“微博举报”市领导被拘留的是与非

蒋萌

2014年09月05日15:5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80多干部宁行贿不举报,信权不信法?

背景 :安徽省萧县县委原书记毋保良因受贿于2012年3月被“双规”,然后经过了漫长的司法程序,近日安徽省高院终审裁定维持原判:对毋保良非法收受他人1900万余元财物,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有关部门也对萧县80多名“送礼干部”作出免职决定。

新京报发表杨于泽的观点:有人认为一次免职这么多人,是破除“法不责众”的决心之举;但也有人觉得,只是免职而没有追究行贿罪,已经算是“从轻”了。对这样的免职处理,一些局内人已然觉得“过重”,理由不外乎是当时风气如此,“大家都送,我不送不好”。反腐败,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是腐败;而要从严扎紧“制度的笼子”,从严的标准是什么?按照美国、德国、新加坡乃至我国台湾地区法律,受贿数额并非定罪与量刑的标准,只要获得不正当利益,即可入罪;行贿而未获利益,也属犯罪行为。萧县80多名干部送礼“三五千元”而没有请托事项,当地法院不以犯罪论处,就显得还是有放纵嫌疑,有“牛栏关猫”之虞。

京华时报发表刘白的观点:在社会学上,此类反应被称为场域效应:每一个人的行为均被发生行为的场域所影响,也继续塑造着这种场域文化,在交流、互动、冲突中形成了一个群体的交往规则和行为模式。怕打破潜规则,“会暗中被孤立”的受贿者毋保良,担心“大家都送,我不送不好”的萧县干部们,正展现了场域效应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业已成熟的行为模式的强韧。场域效应的存在,当然不能为行贿者与受贿者辩护,但却做出了“反腐是场持久战”的提醒。官场上的旧观念、旧思想,已经变成了“文化”,形成了规矩,具有巨大的抗压和回弹能力。如果反腐没有持续性和力度,没有再造制度、重塑文化的能力,潜规则就会迅速自我修复,消耗反腐成果,破坏人们在反腐上建立的信心和共识。

小蒋随想 :我们总是听到法治社会的宣传,依法治国更是许多领导讲话中的常用词汇。但是,萧县众多干部宁可“随大流”送钱,心有不甘却“不送不好”,也不向上级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哪怕是匿名举报县委书记受贿,这只能说明许多人依然“信权不信法”。或者说,在这些人的脑海里,恐怕觉得举报是没用的,甚至担心举报不成,反而会遭打击报复。如果一个区域里的干部与官员都不敢相信法治与正义,怎能真正做到依法办事?又如何让群众确信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与执法的一丝不苟?潜规则“大于”明法律,说到底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被扰乱给人的信心不足。这表明,司法与执法迫切需要专业性、严谨性以及独立性,并且必须做到向社会公开、接受各界监督。法治必须成为一种有形的、禁得住考验的信仰,能够钳制并警示所有人,歪门邪道才会退避三舍。

女子“微博举报”市领导被拘留的是与非

背景 :沈阳女子郭宏侠发微博举报沈阳市主要领导,被警方以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行政拘留十日。郭宏侠这条微博其实只被转发4次、评论3条。

钱江晚报发表刘雪松的观点:郭宏侠长微博上所述情况究竟是否属实,从常理来看,即便不刨去警方出警途中所耗费的路程,从发帖到传讯,这3个多小时是很难给出“虚构事实”的认定的。昨天这条新闻,之所以仅新浪新闻一条便被13万余人次参与评论,人们也不是铁定地觉得郭宏侠网上的信息必然为真,而是感觉这种神速的执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扰乱公众秩序。人们胆战心惊,是因为两高司法解释关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网民的表达权,极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引导为主的精神”,已经不被遵循。如果郭宏侠所传信息构成诽谤,转发够500次,或者被点击浏览次数够5000次,执法部门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但3个多小时就认定虚构、转发4次评论3条就拘留10天,围观的网友便会人人自危,法律的严肃性便会荡然无存。

小蒋随想 :本地本单位的领导一涉及负面传闻,事发地以及相关单位立刻辟谣反驳,这似乎已成“传统”。这种急吼吼地替领导“正名”,从时间维度上看,不可能经过认真调查与审慎分析,往往是条件反射式的“封口”。如果官方的辟谣被证实倒也作罢,问题是有时候官方的辟谣反而被证伪,这样的恶例会使一个地区的行政乃至执法的公信力大大受损。与领导遇丑闻立刻有官方回复相对应的是,一些地方面对重大责任事故的社会追问却三缄其口,迟迟给不出真相。这样的对比很难让人相信仅是因为“技术失误”,事实上,这更可能是出于人为因素。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一条只被转发4次、评论3条的微博,就被认定“扰乱公共秩序”。郭宏侠是否“诽谤”领导暂且不表,但见人下菜碟恐怕明摆着。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