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

贪官落马前后“绰号”解读“两重天”?

蒋萌

2014年08月28日15:5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贪官落马前后“绰号”解读“两重天”?

背景 :媒体起底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曝出他“武爷”的外号——十分江湖,霸气侧漏。有记者粗略盘点,很多官员在落马前都有绰号,涵盖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为人处世及贪腐特点。譬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被称为“王坏种”,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称为“拆迁大佐”,湖南郴州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曾锦春被称为“曾矿长”。

华商报发表王聃的观点:定义官员绰号是民意的另类表达,可能更为准确和接近本质。每个官员绰号对应的,事实上都是一道现实的监管难题。官员绰号之所以会出现,不过是因为他们手中有着过度集中的权力和社会支配能力,最终突破了职责边界和工作原则,权力市井化,解读自然也就市井化。对于落马官员所在地方的管理者来说,应该从这些绰号中发现问题,于官员落马后进行深度的纠偏式治理;对于那些尚且安然在位的现任官员来说,同样有必要对照这些绰号,想想自己工作中存在哪些失误,不至于沦为被取绰号的类似结局。对于纪律监察部门来说,更有必要从官员绰号中发现违纪违法的线索。

潇湘晨报发表观点:虽然每个落马官员身后,几乎都有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灰暗故事,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期都有一种“为官员讳”的心理认同——既然官员被习惯性地称为“父母官”,那么对其加以贬义性质的绰号,未免不是一件谨慎以对的事情。正因为如此,那些通常由普通民众所取,继而于官员落马后广泛流传的绰号,在组织的“盖棺论定”之外,它们既是社会对官声政绩最生动的记录,本身更多包含的是失望乃至怨咎的情绪。有民怨处必有落马官员的绰号,我们不能只做悲情或怨愤的叙说者,还应做对官员绰号的提前介入者。

小蒋随想 :问题官员的绰号在其未落马时,在官方人士口中往往有“正面解读”。比如,“武爷”被视为有魄力、讲义气,从基层民警一路“拼杀”至公安局长,犹如“孙子熬成爷爷”的典范。至于“拆迁大佐”,则是城市改造、敢想敢干的“先锋”,你说民众因拆迁利益受损,人家还声称“为民造福”呢。对于言行在坊间有争议的干部,还有一种解释是这种官员有“个性”。“个性”本身是个中性词,但“中性”有时也会掩盖负面问题,将某些官员的违规乃至违法视为“必须付出的代价”。恰恰是因为一些官员的不轨行为被漠视,同级以及下级监督乏力,导致问题干部越发有恃无恐。官员的每一个负面绰号,其实都是敲响一次警钟,有关方面不能充耳不闻。

“因反腐不作为”是庸官懒官赤裸耍无赖

背景 :因为推进反腐,一些官员不作为怎么办?近日,王岐山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被如此问到。对此,王岐山坦承他也关注到这种现象,但他认为,与不作为相比,乱作为更亟待治理。

京华时报发表铁永功的观点:无所作为、不敢担当的“庸官”的确存在,但很难说这些人是因迫于反腐压力才不作为的。并且,如王岐山所说,与不作为相比,违法乱纪的乱所为,为害更大,亟待治理。盘点那些落马官员,哪一个不是在位时用权无度、我行我素?贪腐为祸之烈,主要是因为权力不受约束,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这样的官员被查处严惩,不仅深得民心,更是对政治环境的净化。很难证明有真正廉洁能干的官员,因为推进反腐而不敢干事了;相反,对那些洁身自好、敢担当、想干事的官员来说,反腐肃贪恰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小蒋随想:反腐的目的是惩治打击贪官污吏,与勤奋廉洁的干部毫无瓜葛。换言之,“反腐影响正常作为”本身就是伪命题。或者说这也暴露出,某些人觉得作为就得违规乃至违法,这是“要么违规,要么懈怠”式耍无赖。高层严打腐官,同样要治理庸官。因为,拿着百姓的俸禄不为百姓办事,同样是一种“腐败”。廉洁者不会与腐败者同流合污,干实事者不会与混日子者有共同语言。我们的制度应当确保好人得好报、恶人得恶报,决不能允许某些人把是非之水搅浑并浑水摸鱼。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