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年,闻名全国的广州清平中药市场再次启动二期改造计划,日前,二期地块“控规”上广州市规委会审议。“控规”中提出的,将部分市场用地性质修改为商住用地,建筑设计楼下经商、楼上住人方案,并未得到与会专家认可,专家认为商住结合方式或将导致清平市场风貌消失。广州市市长、市规委会主任陈建华提出,该议题暂时放一放,“旧城改造要有敬畏之心,慎重行之”。
目前,该地块为旧城区传统建筑肌理,建筑多为一至三层的传统竹筒屋。二期“控规”提出,在拆迁原地上建设住宅,用作回迁安置,遂将部分市场用地性质进行调整。值得关注的是,根据规划,清平市场二期定位建设为“展示岭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集中地”,提出保历史、保文化、保市场、提升居住环境要求,在延续市场历史文化同时,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这一理想化的口号可谓“魅力十足”,因为它实在太符合所有人文学者的期待和想象了。然而,专家指出,如此规划将会令清平市场的肌理不复存在,不伦不类。于是同样懂行的广州市市长听了专家意见“建议商住分开,在市场周边做高层住宅,中心则完全保留市场原貌”,要求重新对规划做完善。
清平市场所处的旧城区,属于广州西关地域文化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街坊、生意人和老巷子、老建筑共同形成了一种难以彼此割舍的生态。正因为有清平市场的历史渊源,因此有关方面不敢异地重建,而是希望延续这个产业所寄居的脉络不断。要在原地升级,必然就遭遇现代功能和传统风貌的冲突。现实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不少类似失败的案例。有的市场看似一片兴旺,但交通和居住环境一团糟,还加速了传统街区的败坏,比如光复中路一带;有的把传统与仿古建筑熔冶一炉了,搞得很有景区的样子,却未必符合商业内在需要,生意并不红火,这个典型就是某些古玩街。
因此,如何既让一个地方保持生意兴旺,又能实现现代物流和交通功能,最后还修得古香古色、不改传统肌理,就真是规划与建筑专家的难题。规划是为商业服务,还是为历史文化服务,表面上看两个目标是互相打架的。做生意的人讲效率,追求货如轮转,懂风情的人则要求放慢脚步,别让历史消失。
但从广州的大局来看,不扰民、不隔断历史、不损害城市文脉,还是应该成为一种共识、作为规划基石的。毕竟生意本是借着一方“风水宝地”而兴旺的,如果这个区域被搞得不伦不类,被败坏了,稳定的气场没了,那生意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越做越低端。
在没有更高明的规划之前,清平市场改造暂缓,体现了有关方面经营城市的新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广州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