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就有了无穷无尽的至理名言、心灵抚慰、人生真谛,爱情箴言,说得头头是道,引来无数转发,人们趋之若鹜,似乎明白了许多哲理,也似乎有了心灵的平静和抚慰,网上把这种文字称为心灵鸡汤,专为那些整天忙忙碌碌为生活奔忙的人们准备,发布者不知其名,但俨然有了至圣先师的感觉,为人指点迷津,劝人回头是岸。
这类文章大行其道,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人生道路经常迷失,心灵饥渴,无所适从。的确,走出校门,离开父母,闯荡天下,谁会对你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谁又会对你用平易近人的口吻轻声慢语呢?所以,有了手机,这个形影不离伙伴之后,各种鸡汤就源源不断地涌进你的社交朋友圈了。
由此,就有了一门生意,一批鸡汤写手出现了。他们既占据着道德和理性的高度,又用着时尚而又亲切的语言。源源不断地借助情感纠葛、男女差异、职场打拼、风花雪月等交流利器,向人们灌输那些颠扑不破的至性真理。人们感悟着、转发着,似懂非懂,而又频频点头。于是一批半明半暗的网络大V又应运而生了。
不过,鸡汤未必就是心灵的钥匙。大众口味的鸡汤,可能好吃,但营养却不见得丰富,听起来头头是道的至理名言,往往与每个人的心理症状南辕北辙,一来二去,鸡汤也就变了味,成了赚取阅读点击量工具。
其实,心灵鸡汤也好,至圣先师也罢,从古至今,中国道德文化上的巨人比比皆是,经典文论汗牛充栋,何必要从这些快餐式的鸡汤中汲取营养呢?原因恐怕在于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了解得太少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太薄弱了,而现实又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那些似是而非的名言就成了人们频频转发的香饽饽了。
现实面前,让人们放下手机,转向阅读经典似乎有点不够现实,那么,就向那些网络鸡汤生产者提个建议,您能多读读,多看看真正的经典吗?这样您的鸡汤也有点文化在里边了,也算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做了一点普及的贡献吧。
丁晓阳(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