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文艺作品,作者把它生产出来之后,就会产生无数种诠释。诠释是观众或读者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讲,昨日清华大学肖鹰教授对于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的批评,是他的权利。但大凡诠释,应该基于文本。如果与文本无关,就属于无效的诠释和批评了。
不幸的是,肖鹰教授的大作《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在很大程度是就是没有基于文本的。这篇火气很大的文章,让很多人看了之后也产生了很大的火气:韩寒一个青年作家和导演,《后会无期》这样一部不成熟的电影,能背得起这么大的骂名吗?
肖教授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就关于电影本身的评论。虽然有些话说过头了,但有些话还基本靠谱。诸如说电影“不仅前后情节如‘仙人跳’一样毫无联系地推进,而且每个情节本身的叙述也是不过脑的‘神导’。”叙事是中国电影导演普遍的弱项,在韩寒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后会无期》本身还是一部非常不成熟的电影,甚至不是一部好的电影。
但肖教授又说道,电影“结尾却是三年后如期归来的男主角江河出书成名、情侣携手的商业片俗套。江河美梦成真的结局表明:以平凡为色面、以叛逆为标签、以迷惘为情调的‘韩寒青春情怀’,骨子里是一个觊觎名利的梦。”这真是神评论。这部电影结尾本身是个罗生门式的开放式结尾,肖教授却要把这个情节坐实成为唯一的结尾,拜托批评之前,看懂电影先。另外,就算是电影中的主人公和韩寒本人“骨子里是一个觊觎名利的梦”,似也无可厚非。难道一个人平凡过、叛逆过、迷惘过,就不能“觊觎名利”了?我想任何一个有着青春记忆的人,都难以赞同把这些元素对立起来。再说,韩寒及其团队,本身就是有商业诉求的,这本身就是拿在台面上的事情。批评做生意的人有赚钱思想,到底是什么逻辑?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重提韩寒“代笔”的旧事,直指“天才作家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我承认对这一部分我没有发言权。因为从一开始我觉得这件事情的真相,与我个人的关系不大,因此也就没有兴趣和精力认真阅读论战双方关于是否代笔的长篇大论和繁琐论证。我觉得作品更重要,我不喜欢看韩寒的小说,喜欢看他的博客,就这么简单。至于是谁写的,在没有真相之前,我只能认为是韩寒写的,因为这是目前的法律事实。当然,我也不反对有些人包括肖教授在内对此刨根问底,因为这也牵涉到道德问题,甚至有可能是法律问题。任何事情,有真相总比没真相好。
文章最离谱也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是第三部分。肖教授提出了一个“反智主义”的概念套在韩寒头上,并要“清理”。没错,韩寒的某些言论有反智主义的色彩,韩寒的粉丝有反智主义的言行(但哪个明星没有脑残粉呢)。但反智主义以轻视理性和轻视知识分子为两个最主要的特点,相信读过韩寒作品的人,难以把这两个特点跟韩寒联系起来。不是说拒绝接受传统教育,拒绝应试教育,说几句“文坛算个屁”之类的没轻没重的话,就是反智主义者了。众所周知,“文革”是中国反智主义登峰造极的时代,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自不必多说,人们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基本上远离了理性的思考,比如说,批倒批臭某一个人,只要说他是“某某主义者”即可,完全不用缜密的论证,严格的论据和证据。
反智主义的这些特色,在肖老师这篇文章中,我倒是看到了一些。韩寒也就是个比较红的作家和只拍过一部分电影的导演,对了,还是一个赛车手。《后会无期》也就是一部电影。韩寒和电影后面的团队,也就是个想赚点钱的商业团队。肖老师却将对他们的清算上升到了“肃清20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毒害极深的反智主义流毒”、“反腐治国”的高度。肖老师你觉得你关于韩寒与反智主义关系的论证成立吗?你知道反腐的对象应该是谁吗?你不觉得让一部电影和一个作家背负“治国”这样的宏大命题太沉重了吗?你觉得你这样的批评足够理性吗?你是不是也反思一下,你这篇文章是否足够“反智主义”呢?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