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强拆报刊亭灼痛城市文化品味

刘建国

2014年08月11日09:5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中午口头通知,深夜就来人拆除,没有给亭主出示任何文件依据,也没有说明缘由。"亭主如果敢反抗,就被拘留了。"如今实施强拆的负责单位尚未找到,损失由亭主自行承担。一夜之间,报刊亭主变成无业人员。(8月10日 人民网)

根据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答复,确实要求对报刊亭进行整治,但主要集中在“不违规卖水、食品”等方面,并没有大规模拆除报刊亭的规划,拆除系各区自行行为。那么,面对数量众多的书报亭,各区为何“痛下杀手”,不肯给这些便民设施留下一条生路呢?

其实,并不只是在北京,全国很多城市都曾经兴起过轰轰烈烈的“拆亭运动”。比如近几年的郑州、福州、南京等地,都上演了报刊亭被拆除事件。拆除报刊亭的理由,无非就是“影响市容”、“不好管理”、“阻碍交通”以及“电脑和手机阅读超越了纸面阅读”等。但是,早在2000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公安部、等部门曾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城市建设报刊亭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既然如此,相关部门就不应该将报刊亭拆除,即便考虑城市环境整治,依然可以采取更加妥当的方式,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予以清除。诚然,伴随新媒体的兴盛和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转变,报刊亭也在面临着市场萎缩的窘境。但是,这是市场规律的自然反应,是优胜劣汰的最终结果。今年4月,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从中可以看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比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略有下降,但是仍达到52.7%。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传统纸质媒体而言,市场的需求量依然存在,并没有完全消失。

坦白而言,即便是在西方国家,报刊亭也都屹立在大街小巷,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座城市,需要整洁靓丽的外表,但也需要文化内涵的衬托,需要市民文化品味的凸显。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市民素质和涵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财富。诚然,科技的进步让阅读不再局限于纸面上,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无法取代纸质阅读所带来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而言,街头报刊亭的作用不可小觑,在给市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韵味。

偌大的城市,为何容不下几个报刊亭?仔细分析,根源就在于城市管理者缺乏管理思维,陷入了管理死胡同。城市的发展,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固然重要,干净整洁的环境也必不可少,但缺乏了文化意蕴的城市就一定是成功范本?鉴于此,对于街头的报刊亭,还是切忌“赶尽杀绝”,不要因此而灼痛了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

分享到:
(责编:李嫣(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