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民晚报:雍正帝“活”了过来,让艺术沉降

乐梦融

2014年08月08日15:26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让艺术沉降

《雍正行乐图》动图版最近在微博微信上同时火了,雍正帝角色扮演了渔夫、诗人、猎人,而眨眼、摇扇、弹琴、取暖夜读书等等动作,都在图中栩栩如生地摇曳了起来,正史中毁誉参半、兢兢业业的胤禛,穿越剧中一往情深、外冷内热的四爷,在这些动图中展现了极富生活情趣的一面,萌倒众多网友。据说这是故宫工作人员通过数字技术,让静态古画中的雍正帝“活”了过来。

真要为故宫工作人员叫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书画艺术仿若高高在上烟锁重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以为高处不胜寒就是一切“雅”的宿命,甚至因为其文化接受率的“寂寞”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倒推出其文化品质的优秀,在“深宫”中理直气壮地“宫怨”着。“一字不刊”永远是精品的标准,擅动一分一毫,都是罪无可恕的亵渎——以此标准,《雍正行乐图》的动图版简直是大逆不道、有辱斯文。

然则时至今日,视觉化、碎片化的泛阅读正在改变着每一个社交媒体时代的用户的体验习惯,自端身价的行径无异于对艺术的“捧杀”。君不见,一卷“朕知道了”折射的是高雅文化最大限度的“无损”流行,猛回头,放眼望,《富春山居图》做成了鼠标垫,皇帝皇后化身小小调味罐,《兰亭序》则变作手机充电宝,《雍正行乐图》的动图版,更是让那么多转发和点赞的网友,开始对原始作品感兴趣,也开始对作品背后的人物与人物勾连起的历史感兴趣……在艺术“沉降”的过程中,文化与流行不再是两大擂台的对手,却成为亲密抱拥的伙伴。而那一点“雅”的因子,也伴随着艺术的“沉降”,渐渐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

真正受欢迎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从来不是飘在空中、喊在嘴里的,也从来不是锁在博物馆中,挂在研讨会上;真正受欢迎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应该沉降到日常言笑之中,沉降到微博微信群里,更沉降到艺术创作者、艺术保管者、艺术宣传者、乃至每一个普通的“艺术享有者”的心里。

分享到:
(责编:李嫣(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