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三则关于领导干部“拎包”的新闻。6月19日,《湖北日报》报道了阳新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政法委书记吴大洪向县委书记童金波火辣开炮:“提包别人拿,茶杯别人端……难道你就不能自己拿一拿?”7月10日,《四川日报》报道了安县县委书记廖雪梅在专题民主生活会后的“异样”:没人帮她提包,大门口不见了“专车”等候。8月7日,新华社报道了江苏省盱眙县委出台的党建新规,明确“领导干部不许让工作人员拎包、拿茶杯、开车门”。三则新闻分别在现象、变化、制度层面上关注了领导干部“拎包”等问题。
毋庸讳言,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提包让人拿、茶杯让人端,车门让人开、雨伞让人打”等现象。而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领导干部已经习以为常,群众对此也有些见怪不怪。这是不良风气积弊已久的表现,也是反“四风”要解决的问题。显然,这些作风问题日益引起了各方重视。在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相互批评的重要内容。领导重视、舆论关注、群众欢迎,就为扭转这些不良作风提供了一个机会。同时,根据现有效果研判,从安县县委书记的变化上、从盱眙县委出台的新规中,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转变和解决问题的制度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整治这些积习的信心。
在一部分人看来,拎包、端茶是“小事”,根本无须小题大做。恰恰相反,小事情暗含大问题。一则因为这些现象实质上是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是领导干部对“官员”、“公仆”关系的错位;二则因为下级干部和群众正是通过这些“小事”认识领导干部的,这直接关系到官员群体的整体形象。倘若不从这些“小事”抓起,领导干部势必会慢慢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忘乎所以。同样是在民主生活会上,有领导干部就自我批评道:“这些年,自己沙发坐得多了、板凳坐得少了,一言堂搞得多了、群言堂搞得少了,高脚杯端得多了、大碗茶端得少了,作风上的一些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一个一个叠加在一起,将不可避免演变成大问题,官僚主义作风保不准会酿成大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总书记也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去年7月,他雨中打伞考察武汉新港的照片受到公众追捧,被网友赞曰“朴实之风迎面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仍习惯让别人打伞、让别人拎包,甚至是让别人背着视察灾情。如果任由这些不良作风发展下去,一座无形的墙就会把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隔开,“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的负面评价更会层出不穷。因此,反“四风”也要强调抓早抓小,从一个一个的具体细节入手,从领导干部的身边“小事”抓起,从那些习以为常的不良作风改起。
反“四风”要重视“拎包”小细节,领导干部要放下身段,摆低姿态,深入百姓,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拒绝让下属“拎包”“端水”“开车门”。事实上,越是在这些实打实的细节问题上“红红脸”“亮亮丑”,越能起到“出出汗”“排排毒”的作用。这不正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