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占总人数的85.9%。近日,晨报记者在上海部分高校随机采访时发现,10万元年薪确实是不少青年教师收入的“天花板”。昨日,复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向记者感叹,青年教师生活并不容易,他建议在高校收入分配上应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8月6日解放网)
看大学老师收入问题,其实可以有几个角度。一个角度是和同一年龄段的其他行业工作人员比较,我们不难看到,高校老师年薪10万到15万,其实已经高于国内一般行业。而且,高校老师一个星期也就上那么几小时课,还有几个月的寒暑假,有这么多基本工资,确实应该“知足”了。
但另一个角度,是和国外的同行比。在欧美大学里,年轻老师一般拿讲师或者助教工资,年薪也就4万美元,但名校工资会高得多。著名大学如哈佛,正教授平均工资接近20万美元,助理教授也有11万。而且,在基本工资以外,他们如果科研能力出众,还可以申请到研究基金,从几千到几十万美元不等。
同欧美这些大学的同行相比,国内高校青年教师的基本工资确实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国家也确实应该在这方面逐步加大投入,为大学老师们创造更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其中就包括提高老师们的工资待遇。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几年前,就曾经有一位北大年轻老师“哭穷”。时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阿忆在博客里将自己在北大做副教授所得收入一一列出,共计4786元,然后又像记流水账似的将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后居然是入不敷出,由此得出“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
北大年轻教授在网上“哭穷”,与今天上海高校青年老师抱怨基本工资“收入在5000-6000元甚至更低,大城市生活成本又比较高,一些老师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种“收不抵支”、“活不下去”的说辞,实在有点矫情。因为农民工兄弟每天起早贪黑工作,拿的钱还远不如这些每周上几堂课的大学老师们,而且农民工的家庭负担也并不轻。和这些任劳任怨的农民工相比,大学老师们的“撒娇”就显得很小资、很没有格调。
依我看,大学老师们与其“这山望着那山高”,抱怨这抱怨那,倒不如好好调整心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把教学和科研做得更到位,用出色的成绩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更好的回报。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