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燕赵晚报:诚信档案重在可视化而非公务员化

薛家明

2014年08月06日10:04    来源:燕赵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诚信档案重在可视化而非公务员化

针对目前存在的信用问题,广州市发改委发布了《广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征求意见稿。到2015年,将实现信用信息市级集中,个人信用档案覆盖率达60%;到2020年,个人信用档案覆盖率达90%。此外,将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途径向社会发布失信者“黑名单”,公务员信用档案有问题将影响提拔。(8月5日《新快报》)

“抱诚守真、胸怀坦荡”是国人亘古不变的道德信仰。然而,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新思潮、新形势、新问题的不断冲击,目前信用缺失反而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黑心商、老赖、假摔者、商业欺诈等一系列失信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广州发布《规划》,就是为了擦亮诚信这个“第二身份证”。

广州版《规划》对公务员个人信用建设花费了很大的笔墨,尤其是特设了失信影响考察、考核、提拔任用、评先的“公务员条款”。诚然,政务诚信在诚信档案建设中属于大块头,应该享受计划单列的待遇。然而,诚信档案建设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倘若简单地使之公务员化,反而会让诚信制度迷失在建设的路上。

公务员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政务诚信其实已包含在内。倘若闯红灯、手机卡欠费等生活化的诚信记录,纳入考核范畴,就会出现牛栏关猫的局面,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其实,让诚信档案公务员化不如使之可视化。试想,污点记录一应俱全,谁还敢冒着高昂的机会成本去失信经营?又有哪个企业能失信经营得下去?因此,可视化才是诚信建设的正途。

其实,让诚信记录可视化,无非两个步骤。一是复制。将银行、电信企业、政府机关的诚信数据库,在国家层面整合,实现不同领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让诚信记录如同身份证一样,看得见、摸得着。二是整合。社会诚信记录,并不是将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复制了事。否则,会对诚信的打击扩大化,让众多人躺着中枪。试想,那些沉睡的小额银行账户,能因征收管理费而欠费就不诚信么?因此,有关方面更要把“不可视”的信息过滤掉。

分享到:
(责编:袁璐、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