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贴远超车改节约”,改革非权力赎买
背景 :车改是否一定能减少财政开支?《检察日报》报道,湖南某县有100来辆公务车,全部取消后一年可减少上千万元财政支出,但同时得拿出近4000万元给全县7000多名公务员及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发放车补。
新京报发表舒圣祥的观点:部分地区因为车改反而支出更多,重要原因在于原来享受公车待遇的官员较少,而改革后享受车补的将是所有吃财政饭的人。现在的问题是,这些人是否果真都有足额发放交通补贴的必要?既然之前没有公车他们出行没问题,现在没有车补是不是就不行?如果将车补当工资一样发放,当然会存在越改革支出越多的问题。公车改革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一刀切,中央对车补设定了上浮的限度,可是并没有设定下限。具体到地方车补发多少,一切当根据实际情况来推进相关改革。
小蒋随想 :公车原来也不是所有公务员都能享受的,如果车改后的车贴成了基层干部人人有份,必然背离改革的初衷。从另一个角度,如果认为曾经的公车配备严重违规,更没有理由在取消公车后给予“普惠性”的补贴。否则,难掩自相矛盾。公车改革不是“权力赎买”,而是对“类腐败”的革除。改革,不能在解决一个老大难的同时,又制造出新的难啃的硬骨头。既然改革旨在打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更要切忌利益蛋糕只是“从左手交到右手”、社会负担“背着抱着一样沉”甚至更沉。
大学毕业生起薪2443元“高教低薪”?
背景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这份基于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
中国青年报发表毕晓哲的观点:大学毕业生起薪低,在我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绝大多数毕业生没有特殊的技能和才华,更没有充分的社会实践经验,哪一家用人单位也不可能就给刚入职的他们定高薪。他们原本就应该拿相当于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这没什么可稀奇的。大学生参加工作、走向社会,不应该好高骛远,未来的成功可能就建立在基础性的工作岗位和低层次的收入基础之上,毕业生们不应该有“一口吃个胖子”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要把这段经历当做一种锻炼和磨砺。
湖南红网发表苗凤军的观点:在当今社会很多行业,甚至更多的是在“清水衙门”或者事业单位工作十几年的正式职工,其薪水也不比他们高,甚至比他们还要低很多,他们从没奢望过用什么苹果手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依旧能够生活得很好,原因就在于他们有节俭理念。否则,如某些毕业生那样享受,要吃好,要玩好,还要在穿着上打造出个人的与众不同来,不仅仅自己挨饿,恐怕一家人也要跟着喝西北风了。社会应该讲贡献,讲付出,最需要关心的是工作在基层参加十几年工作后仍是低收入的人群。
小蒋随想:相对于有经验的月嫂、熟练的建筑工人月入万八千块,应届毕业生两三千元的月薪是低。但您别忘了,前者有经验,后者初出校门;前者在当下求大于供,后者则是供大于求。如果在不对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心态上的不平衡自然不理性,进而所谓的“读书无用论”难免偏激。说到底,上大学不能保证“大富大贵”,知识更多是涵养人的内在,为人生提供一些理论基础,真正的实践与成长仍需社会的历练。万丈高楼平地起,是金子总会发光,毕业生起薪低、起点低不是气馁的理由。
![]() |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