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京华时报:灾区需要爱心但帮忙不要添乱

舒天烈

2014年08月05日09:00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灾区需要爱心但帮忙不要添乱

  面对严重的灾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需要讲精神、讲奉献,更需要讲科学。对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尊重救援的科学性,需要的是“帮忙而不添乱”。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在当前的云南鲁甸,这可能是所有事情都要为之让路的第一原则了。因为救援的黄金72小时,每一分钟都有着生命的重量。

  面对严重的灾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需要讲精神、讲奉献,更需要讲科学。相信专业的力量,才能尽最大可能挽救生命。从解放军官兵、专业救援队、医疗、电力、通讯等救援力量迅速结集,到打通空中救援通道摸底灾情,再到对进入震区的车辆实施交通管制,这样的步骤,本身就需要有统筹有协调有配合,就需要从容精确的科学精神。

  更何况,鲁甸的抗震救灾,条件还尤其艰苦。道路不通畅再加上瓢泼大雨,很容易形成进不去、出不来的孤岛。昭通方面总结救援工作的四个困难,从伤员转运、道路抢通到物资缺乏,三个都与通道的畅通有关。就在近一个月前的7月7日,鲁甸还发生了多起山洪泥石流。从这一细节,也可见当地交通状况之恶劣。如果救灾指挥混乱、车辆大量涌入,很可能造成生命通道的阻塞。

  对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尊重救援的科学性,需要的是“帮忙而不添乱”。涌动的爱心值得欣赏,让人感动。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刚刚震后的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抢救生命,这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技能。相比社会志愿者能发挥作用的物资救助、心理救助,这在当前是优先级别最高的事。社会人士贸然前往灾区,很难保证不是“好心办了坏事”。在芦山、玉树等抗震救灾中,都曾出现过缺乏专业技能的志愿者反倒成为被救援对象的情况。

  而对于政府部门、救援机构,尊重救援的科学性,需要的则是整合资源、调配力量,让更多专业救援人员及时抵达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先搜哪儿、如何施救,哪里有盲区、哪里更严重……科学的判断、合理的谋划,对有序高效救援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的救援制度还是以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为主,一定要发挥好这一制度能高效统筹的优势。

  很多专业的救灾内容,可能不是坐在电脑前敲键盘用搜索就能想象的,还需要灾区及时的信息反馈。比如,有参与直升机救援的专业人士称,灾区的水电站和高压电线等,在救灾时容易阻碍到飞机飞行,如何与电网协调提供准确信息?精确空投能有效缓解灾情,但救灾物品空投包里装些什么更合理,也需要有关专家及时商定。“用智慧挽救生命”,也体现在这些细节的考量上。

  未来几天,震区还有大雨,可能还会发生余震。救人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问题,考验着中国政府和民众挽救生命的智慧和决心。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