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民晚报:教育部加快普及校园足球还缺点“纯粹”

曹刚

2014年08月04日15:32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纯粹

前天晚上,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难忘香港中学生运动员的笑。那是一种纯粹的笑容,享受参与的快乐,忘却名次的压力。即便是在中学生的业余赛场,输了比赛还笑得出来的人,也不多。

想起《最强大脑》里那个中国少年,输给国外对手后失声痛哭,暴露了脆弱的抗压力。他能记下极其复杂的排列,却忘了,那只不过是一场展示自我的游戏。

运动会开幕当天,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到,加快普及校园足球。3年内把定点学校由5000余所扩到2万所;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教育部出招,有数据、有目标,可谓用心良苦,但读来总觉缺点啥,也许就是“纯粹”。

孩子们需要更多球场、更多基层教练和更多比赛,但不是为了当优秀足球人才,也不是为了方便升学。这些不应成为校园足球的功能和目标。如果以此作奖励筹码,吸引学生踢球,反而容易抹杀兴趣。

场上挥汗如雨的痛快,和坚持锻炼得来的强健体魄,已是这项运动赐予他们的最好奖励。不一定要出成绩,也别老提为国争光,只要孩子喜欢,国家就努力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玩。不管是体育总局还是教育部,与其盯着中国足球的发展,不如多想想,怎样呵护孩子们那份纯粹的乐趣。爱踢球的基数大了,人才自然不会少。

最后“自黑”一把,说说自己学生时代的“不纯粹”。寒窗苦读十余载,总结不少学习方法。比如制定计划,每天看哪些书,每本读多少页。坚持不懈,考试屡有回报,不料落下后遗症——毕业后,摆脱教科教辅书,翻闲书常走神,眼光老往书角瞟,盘算看了几页。只因求学时,每天数着页码,“啃”了太多应试书籍,恶习难改。

运动和读书,理应兴之所至,若为考试、升学、成名或其他功利目的,远离“纯粹”,就不好玩了。

分享到:
(责编:李嫣(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