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京报:高铁走出去,着眼战略,尊重市场

叶檀

2014年08月04日09:14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高铁走出去:着眼战略,尊重市场

  专栏

  中国既不是活雷锋,也不是高铁殖民者,而是市场双赢理念的信奉者,这样中国高铁所到之处才能为中国争取到更大的市场,实现更好的开放。

  对一个百年前闭关锁国、视铁路为怪物的国家,高铁具有象征意义。

  7月25日,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土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安伊高铁)二期工程全线贯通,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搭乘了首趟驶向伊斯坦布尔的高速列车并出席了通车典礼。而日前,泰国国家和平与秩序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两条连接中国和泰国的高铁项目,总成本约为7414亿泰铢(约合人民币1430亿元)。

  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作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突破和自主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中国高铁“走出去”,毫无疑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铁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获得新市场能力的象征,中国不再仅仅凭借血汗苦力,而是凭借技术工程成本等多重优势走向国际。具体的利益可以想像,铁路建设涉及人员众多,建设期间将增加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培训大量技术工人,在建设过程中,中国高铁所拥有的900多项技术专利将进一步磨合、提升,制造业也将因此获得升级的机会。中国所制造的产品可以获得更安全、更快速的运输通道,中国脆弱的能源安全可能得到加固。

  应看到,我国高铁技术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科技输出”,跨越很是迅速。目前,我国铁路总公司对高铁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已获得900多项国际专利。说高铁技术成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明信片”,并不为过。

  高铁建设过程中,将实现中国与建设地之间的双赢,经济总量提升、运输速度加快,物流标准化程度进一步统一,在全球物流领域,中国不再是沉默的只会工作不参与标准制订、没有定价权的工蜂;高铁是中国经济最新的耀眼名片,显示中国内在的开放动力,以及经济的扩张冲动。

  如果说以往是现代商业国家拿枪逼着农业国家进行双边贸易,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与货物贸易国家,主动提议通过高铁,实现开放与互通,是试图成为融入国际的象征。当然,要成为开放的现代国家,重要的不仅是修高铁,还有支撑高效率的相对完善的体制,及独立开放的思维。经济体与意识是否开放,才能有效利用物流技术融入世界,否则,筑路就只是筑路,而不能承载过于重大的改革课题。

  走出去也该信奉“市场双赢理念”

  建设高铁网络具有战略意义,但也要坚持无市场导向,否则战略意义难以达成。引用中铁建的案例,足以说明高铁建设中需要避免的非市场因素。

  2011年1月22日《上海证券报》刊文称,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商中铁建已与控股股东中铁建总公司签署协议,后者向中铁建支付20.77亿元对价,接手沙特麦加项目的未完工工程,大部分亏损由母公司央企承担消化。要追问的是,母公司作为央企有多少资金可以消化高得离谱的亏损,最终又由谁承担亏损,而中铁建承接项目时完全不对板的预算,在日后的工程中是否得到纠正?

  高铁耗资巨大,修建高铁亟需有效的管理、灵活的融资渠道作支撑。由原铁道部分拆而来的中铁总公司,今年上半年税后利润为亏损65亿元人民币,较一季度稍有减亏,而6月末的负债率则继续微升至62.58%。中铁总公司与高铁线路的资金困局显示,再美妙的设想,没有基本利润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后爆发债务危机风险极大。

  在国际上修建高铁更需要市场理念。中国既不是活雷锋,也不是高铁殖民者,而是市场双赢理念的信奉者,这样中国高铁所到之处才能为中国争取到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朋友,而不是相反。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高超的谈判技巧、务实的市场观念、专业的建设素质缺一不可。如非洲等国家难以承担高昂的修建费用,需要中方提供支持,未来的矿产等资源如何折算成资金;在较为发达的国家修建高铁,如何适应当地法律,获得议会与民众的认同;在东南亚等国高铁项目遭遇一定的阻力,如何与对方携手创造未来的市场价值,都是摆在铁路公司甚至决策官员面前的课题,对于远未走出行政市场的公司来说,解题绝非易事。

  无论如何,高铁是中国经济的耀眼名片,显示中国内生的开放动力,以及经济的扩张冲动。

  □叶檀(财经作家)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