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每日电讯:“登记”变“调查”让失业率更真实

王聃

2014年08月01日09:4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登记”变“调查”让失业率更真实

  ■每日一评

  统计方式由“登记”变为“调查”,从理论而言,只会让失业率数据更真实,而不会让天塌下来

  日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通过科学的抽样调查采集失业率数据,可以更好地监测就业状况。经过几年探索,目前我国发布和使用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的条件已具备。会议透露,将在继续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的同时,由统计部门适时发布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数据,以更加全面地动态反映失业情况。(7月31日《北京青年报》)

  中国社会的失业现状,很难有一个能被公众广泛认可的数据。某媒体曾经在报道中称:“在中国经济困难的2009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经济‘过热’的2007年,这一数值为4%;2002年以来,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左右;最近9个季度,登记失业率一直在4.1%。”问题显而易见,无论是官方发布的失业率数据,还是学术机构给出的失业率,一旦它们过于“固定”,很可能就无法反映出真正的社会经济形势,也无法为制定政策提供有用的参考。

  过于“固定”的失业率数据从何而来?毋庸讳言,这其中可能有一些人为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此前统计对于失业率的方式不够科学。所谓“登记失业率”,通常指的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通俗来说,这种失业率数据,是建立在城镇失业者到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基础上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失业者都会到相关机构进行登记,那么,由此得出的失业率数据就难免失真。

  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失业率统计中的人为偏差?应该说,采用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是一种可行选择。“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的最大差别在于,“调查失业率”是通过城镇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计算出来的,它既不限定调查对象的户口,也不要求进行单向的主动“申报”。这种高覆盖率的统计方式,显然能更好地衡量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现状,更好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事实上,自1996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就开始进行有关劳动力的抽样调查,该调查每年进行3次。但是,经过这种调查得出的“调查失业率”数据,一直未曾对外公布。

  可以说,“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数据将适时发布”的决定,至少体现出了两重积极信息。一方面,曾经由部门统计且秘不外传的失业率数据,终于上升到了国家决定,这说明失业率数据正在逐渐“脱敏”,也说明国家对宏观经济“晴雨表”更加重视;另一方面,当失业率数据从曾经的“登记”转向“调查”,并且进入到适时公开的步骤,这反证出了决策者的某种勇气,或者说它指向的是宏观经济决策的可能变化。但无论如何,“发布调查失业率”,蕴涵的都是真实的逻辑。

  统计方式由“登记”变为“调查”,从理论而言,只会让失业率数据更真实,而不会让天塌下来。“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数据将适时发布”,无疑是中国失业率统计的一大突破。但仍需指出的是,调查方式的变化,并不一定就会让实际统计数据马上符合现实,有关部门未来仍需要继续深度剥离某些与失业率数据密切相关的联系,譬如失业率和政绩,譬如失业率和官员的虚荣心理。在“适时公布”之后,这些因素同样不能被忽视。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