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本身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对心智的磨炼,保留野性,能让孩子感受到吃苦的体育,才具备了体育中“育”的价值。
近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表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体育运动中的“劳其筋骨”,也该是教育的内容。
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将体育课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等内容也在这次课改之中。但事实上,类似的课改早已有之:从2007年开始,国家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校必须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然而,据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四年级和初二的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76%。另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2%的小学、初中和13%的高中能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与之相应的结果也在所难免:截至2013年,我国青少年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肥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一大顽症。
体育课要么被挤占,要么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能,还有一个原因是:从家长到学校,过多地心疼学生,要么担心因为运动受伤,要么担心运动量过大累到孩子。所以,只要天热,立刻就有“体育课改室内”,改在空调房里的报道,在体育课中,“快乐”而不是“吃苦”更多被强调,而常常出现在错误教育案例中的“体罚”概念,也让教师和学校在牵扯到体能时,都会多小心过谨慎。
不能否认,毕竟今非昔比,我们已经有条件不让孩子受罪、吃苦。但在空调房中快乐体育,失去了体育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很多著名运动员在退役之后,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体育生涯中的艰苦磨炼,使他们具备了别人没有的毅力。
体育锻炼本身除了强身健体之外,还有对心智的磨炼,保留野性,能让孩子感受到吃苦的体育,才具备了体育中“育”的价值。而按照现在我国的教育能力,分清锻炼和体罚,判断运动的合理与超标,非常简单,只不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不愿意较这个真儿,或者是因为担心家长难缠,或者是因为反正不直接关乎升学率,这种通融,或者以爱、以心疼为缘由的不重视,也是教育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