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最多讹我的钱,讹不了我的命,我不救她,她很可能会死在我面前!”7月27日中午,东莞虎门镇下着倾盆大雨,66岁的河南籍老太符金变突然跌倒在快车道上。途经的一辆路虎车主见状后及时报警,下车扶起老人并在雨中撑伞守候,直到将老人送上救护车后才离开。(7月29日《南方都市报》)
老人跌倒了,你扶不扶?继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许云鹤案后,已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公共话题。讨论的结果将原本平常、自然、简单的一个举手之劳,“讨论”成了对跌倒老人的观望等待、左右权衡。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发生过跌倒老人讹人的事。但是更不可否认,绝大多数人遇见老人跌倒都会在第一时间去扶。社会的“基本面”是好的、向善的,讹人者和不扶者毕竟是极少数。“老人跌倒了,你扶不扶?”之所以成了一道选择题,多少与几年来的新闻报道和司法裁判的负效应有关。、几个讹人个案被反复炒作,不仅放大了不和谐的音符,更使整个社会受到了伤害,才有了目前“二选一”的尴尬。
扶,就要承担可能被讹的风险;不扶,老人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甚至死在自己面前。何去何众,程善道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她最多讹我的钱,讹不了我的命”,程善道给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因为,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来一个人的性命。更何况,见死不救,良心必将受到谴责。
当然,为了防止讹人事件的发生,制度方面还需要有相应的保障。对讹人者要加大惩罚,更要对个体的自发善行者加以保护。而扶起跌倒的老人,更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结果。正如一名网友所言,开路虎的不一定都是为富不仁的,倒地的老太不一定都是讹人的。标签化定义群体的思维该过去了,媒体不良诱导、煽动的时代也该过去了,还人世一个客观公正吧。因为,好人与好事永远是社会的主流;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更多向善向上的正能量。否则,面对一些放大的个例就预设立场,戴着有色眼镜去打量周围的一切,“老人跌倒了,你扶不扶?”永远是一道无解方程,永远是社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