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圈就是个名利场,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尽管都知道江湖凶险,但其实想出个名也没什么难,豁得出去就行了,然后很简单,有名也就有了利。然而真正评价一个艺人,并不是看这个人在世的时候有多么光鲜。谁都知道,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也就再也没办法炒作自己,尘埃落定之后,这个人还能让大家在很长时间里去怀念,这才是大师。
说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想起了马三立马老爷子,今年恰好是他的百年诞辰。马老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拿自己当回事儿过,他段子里自嘲的内容比比皆是,例如“我这名字不好,马三立,马呀,就剩三条腿儿了,还凑合跟那儿立着……”这是马老最经典的自嘲。而马老在世的时候也从不避讳自己对相声基本功的偏好,人们极少听到马老的段子中用到柳活儿(学唱各种地方戏曲和歌曲)。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老爷子只是把“说”“逗”给发挥到了极致,但是这一点也没妨碍大家对马老的崇敬之情。
成为一代大师,首先要有宗师的气度,那个气度便是不按照别人的尺度来标定自己的艺术准则。如果在意别人的评价,把自己变成一个擅长逢迎的艺人,那是决不会成为大家心中的大师的。但是一个大师又决不会不拿观众当回事儿,马老在世时,有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每次舞台表演的各种细节,不断反思和改进,这恰好又是非常在意别人的表现。这像是一个悖论,显然,大师的艺术准则和职业操守才应该是后辈继承的。
大师诞辰百年之际,各种纪念活动此起彼伏,我希望是真的思考、梳理和沉淀,不要把纪念搞成了对先人的消费,那其实是对马老的不敬。所谓艺无止境,马老在世的话,必然还会不断地反思和改进,如果后辈不能继承马老的思想,而只是执着于他的技艺,我想我们的纪念活动也就失去了本质的意义。
说到继承,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在综艺节目中看到马老的孙子马小川参加选秀时,评委给出的忠告,希望他能够继承马老的精气神。其实这却大可不必,即便是马志明先生,也没有把自己限定在马老爷子的路数里,而是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来没有人把少马爷称作小马三立,在我看来,这倒是得到了马老爷子真传的表现。缅怀大师,究竟要继承什么,这不在于形式,也不在于技艺。 (吴亚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