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32岁男子吴善柳参加过10次高考,8次考中重点大学而弃读。今年他再次高考,以680分的成绩成为钦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7月25日《新京报》)
八次考上重点大学却弃读,有专家认为此是考生的“个人权力”,板子不该打在他身上。是高校的等级化管理为社会划分高校优劣提供了坐标。是不健全的高考制度导致了这几种畸形的高考状态。这种说法固然有一点道理,但值得商榷。
有人指责这样的考生浪费了公共资源,却又有专家认为个别学生的选择对高考秩序的影响不大。问题是现在公立高中办复读班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并非只是个别考生的情形。记者调查发现,在钦州市所属的公办高中,基本上都存在举办复读班的情况,浪费资源是显而易见的。
复读生占用教学资源、占用公办高中公用资源,使学校减少了招收新生的规模。同时,公办高中办复读班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现象,这与实施素质教育精神相悖。此外,考上大学却最终弃读,也等于是挤占浪费了他人上大学的指标名额,这还不是浪费资源吗?
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下发过通知,规定从当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但这一禁令形同虚设,尽管2007年教育部又重申过这个禁令,但均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为什么类似8中重点大学却弃读的“生命力”如此强大?主要原因还在与高考指挥棒的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官员畸形政绩观的依然存在。至于个人的高考权力只是一种“巧合”或迎合罢了。在当地论坛上,仍保留着2011年吴善柳被北大录取的宣传照。今年,吴善柳在钦州市二中复读考上清华大学,学校张榜公布。这样广告的政绩效应不言而喻。
记者了解到,吴善柳所在地方的几所高中都竞争招复读生,纷纷举出各自的优惠政策以吸引考生,承诺如果考上重点名牌大学,学校会有相应奖励。其父吴津贤曾对媒体表示,儿子考上北京大学时,当地政府和企业给过奖励。吴善柳本人先后也得到过奖金、免学费、补贴生活费的优待,这些“补助”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奖励”,也是一种事实上的浪费公用资源。倘若其他学生都来纷纷效仿,对国家教育资源来说就是一种损失。
再从考生吴善柳个人角度来看,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他先后参加过10次高考,8次考上重点大学都弃读了,在北京交通大学读了一年多就辍学回家了,此后又打了两年零工,才去复读。要说人生重新设计勇气可嘉,最多一两次重来也就罢了,8年相当于“抗战”的时间,这样的选专业择名校就值得考量。有这8年,浪费了多少青春?可以为社会作多少贡献?对家庭投入带来多少损耗?对自己的再考又面临多少风险?
如果说8次高考是自己的权力,那么这样的权力就不宜“复制”,更不该被效仿推广。退一步说,即使最终考上了心仪的名校,带来了“荣光”,但付出与收获远远不对称。更何况社会上对职业“考霸”的质疑,也毫无光荣可言。这样的辉煌只是一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同应届新生想必,真的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当你清华大学毕业了,与你同龄的同学早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了。抛开公共资源的浪费论不说,届时心底的落寞苦楚恐怕只有吴善柳自个儿心知。
如果你是一名父亲,你还敢让儿女“复制”这样的故事吗?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