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我们不但要引进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这样的餐饮企业,以及福喜这样的食品原料企业,还要引进国外严格的法律、受保护的消费者权益等等。
上海福喜涉嫌使用过期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事件,引发了舆论震荡。据上海警方透露,他们已对该案进行立案调查,5名涉案人员已被依法刑拘;上海食药监等部门已对福喜公司下游产品展开追查、控制,目前已经封存约100吨产品。
过期食品回锅重做、更改保质期标印,再售给快餐连锁店……这些乱象暴露的问题,让人触目惊心。据报道,上海福喜生产的加工食品供应的品牌大致有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棒约翰、吉野家、德克士、7-11、星期五餐厅、汉堡王、赛百味、华莱士等,因此此次丑闻一出,外资餐饮企业哀鸿一片。
洋快餐引进工厂易,引进标准难
上海福喜成立于1996年4月,是隶属于美国osi集团的美国独资企业。osi集团则是世界最大肉类及蔬菜加工集团,主要从事为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提供肉类、海鲜、米面制作及蔬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业务,是麦当劳、百胜集团等重要的全球合作伙伴之一。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外资食品企业的安全更有保障。不过,此前麦当劳、肯德基的诸多丑闻,也让人们逐渐丧失了对洋食品的信心,而此次上海福喜的食品安全丑闻,则标志着外资企业在整个食品安全产业链上的大面积失守。
讽刺的是,上海福喜的发展策略正是让产品做到“进口标准,当地加工”。
应该说,这样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其规则制度肯定挺严格,如福喜内部的公开邮件对违规就有非常细致的记录。不过在实际生产中,这些数据却能随意修改。对此,上海福喜的员工也直言不讳:“检查的时候,那一天才是真正的生产,就像皇帝下去微服私访,先打好招呼,老百姓排队,欢迎欢迎,他要直接偷着去呢?他就可以看到真实的情况。”正是这些弄虚作假的行为绕开看似严格的监管体系,所以标准才陷入失守。
由此可见,引进工厂易,但要实实在在地引进标准难。企业的标准,白纸黑字,终究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而企业的内部管理的最终动力,却在于外部的竞争、法律、舆论监督、甚至每个处在终端上的生产者的道德,这些外部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制度。
购商品也是在购买“当地的制度”
有时候,为了靠近一个好的制度,中国企业甚至要走出去。
2014年,中国的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圣元与法国排名首位的奶业集团索迪亚合作,投资1亿欧元在布列塔尼建设奶粉干燥和乳清工厂,产品供应中国市场。2013年4月,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伊利将投资11.03亿,在新西兰南岛南坎特伯雷地区建立婴儿奶粉生产基地,项目年产婴儿配方奶粉4.7万吨。除了圣元与伊利,光明、雅士利也选择在新西兰建厂,中国奶业走出国门可谓大势所趋。
中国奶业投资国外的原因,除了接近原材料、寻求优质奶源外,把资本放在更严格的食品安全制度下生产,以获取消费者更多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与更高的利润,显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中国奶业企业的选择,无非是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国内厂家的奶粉伤透了很多人的心,许多奶爸奶妈想尽各种办法从国外购买奶粉。中国人信不过国产奶粉,这很好理解,但是中国人甚至信不过在国内封装的进口奶粉,为了纯正的外国奶粉,或千里迢迢地去国外超市抢购,或去淘宝上寻找代购,或者在超市中特意购买“国外封装”的奶粉。其实,某种程度上,人们要的就是最后奶粉包装上的那一个封印。
这个封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法律、习俗、文化的封印,意味着这些奶粉是在严格的法律、严谨的契约意识下生产出来的。去香港买奶粉、去丹麦买奶粉、去德国买奶粉,最本质的不过是购买当地的制度,而正是无数消费者用脚投票,才逼迫企业用脚投票。
所以,我们不但要引进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这样的餐饮企业,以及福喜这样的食品原料企业,还要引进国外严格的法律、受保护的消费者权益等等。这些东西对提升中国的食品安全非常重要。事实也正是如此,此次上海福喜曝出丑闻,正是媒体揭露在前,而相关政府部门后知后觉在后。
不过,在这些可见的制度之外,更长远的则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契约、法律意识。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