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纸片”窨井盖的质量问题一直饱受质疑。近日,南京仙林大学城管委回应称,“纸片”窨井盖以及同批次送检的井盖,经专业检测现已确认均无质量问题,该类型的窨井盖承载力符合绿化带、人行道等禁止机动车驶入区域的标准要求。
“纸片井盖”问题曝光之初,很多人信心满满地认为这又是一豆腐渣工程,可能没人想象得到,这些原来都是标准化产物。按照专业术语,井盖符合GB/T23858-2009标准规定A15,通俗地说,就是其强度能够承受成人踩踏,但不能被车辆碾压。所以,“问题”不是出在窨井盖太薄,而是一些机动车违规行驶在该区域。
城管委拿出的是国家标准,这没办法否认。事实就是机动车违规行驶,也许,责任可以划归车主素质。望着轻易断裂的井盖,行人却和实实在在的危险打交道,可能怨气都不能撒向政府。一个按照标准生产投用的公共设施,成为合乎规范的“豆腐渣”,听上去实在是尴尬。危险就摆在那,但谁也不必真正对此负责,这大概是当前城市管理中可能普遍存在的一种怪象。
这样一种公共设施,以及背后的城市管理,正是以每一个环节都正确、标准化的方式,提供着人们都不满意的服务。难听点讲,这是一丝不苟地制造错误,以严谨的态度丢弃责任。安装了这些窨井盖,会不会轻易被压断裂,有没有市民会遇到危险,人们看到破碎“纸片”后的心理反应如何,这些大概都不必被考虑,符合标准自然省去了这些担心。城市管理如同一套既定程式,每一个环节符合既定标准,城市即良性运转,各种违规现象只是这套程式的不安定因素,属于额外的风险,责任反正不在管理者。
这种脆弱井盖标准的设立有何用意,可能需要专业人士予以解答。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最低标准,我们的公共服务设施未必只能被最低标准强制,不能要求更高一些。绿化带、人行道等禁止机动车驶入区域使用这些井盖也许无问题,前提是我们的城市道路都是规规矩矩,管理井井有条,说是人行区域就必定没有机动车。事实却往往是,一些规定的区域与现实路况截然相反,或者人行区域变成马路,或者马路上都是人车混行,但相应的基础设施稳如泰山地按最低标准设置,望着让人哑火。看上去,像是一些城市管理者变得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可能一些管理者把标准规范当成粗糙、卸责的挡箭牌。
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身体实际接触到的风险,在书面标准上往往可以被转译为安全。窨井盖薄如纸片,却符合国家标准规范;你觉得添加剂可以不用,但标准上它符合“技术必要性”。有时候,一套专业工作体系和术语体系,把一些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给分解掉,问题都出在技术层面,而不在与具体的人发生关系。这是现代化治理中,需要首先抛弃掉的现代管理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