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评论
近日,常德一名12岁的男孩骑车撞倒一位老人致其身亡。老人的子女从长沙赶来,将老人埋葬后离开,没追究任何责任。离别前,他们还叮嘱孩子的母亲,说孩子以后的路还很长,不要把老人的死讯告诉孩子,就说老爷爷去很远的地方治伤了。
至亲死于横祸,子女自当生活在巨大的悲伤与愤怒之中。可是,颠覆所有人想象的是,事情完全没有像常态那样发展下去。在悲恸之外,他们没有追责,没有抱怨,甚至,还主动为肇事孩子的将来着想……整个事件,美好得就像是圣经里的故事,每个字都让人震惊,每句话都让人重新思考何为价值底线。
自古以来,一旦发生命案,出于同情心的本能,公众的第一反应,就是站在死者的立场对加害人报以最大的批判。因此,当新闻事件中的肇事少年,被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宽恕时,人们都不由自主地在灵魂深处被深深震撼。事件中,少年和母亲发自内心的内疚和感激,让人们真切地体会到宽恕与大爱的力量。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笔者无意以事外之心,去要求受害者家属都去效仿,也不耻于用常人难以企及的道德,去绑架他人,可是在转型和急需道德重建的中国,我必须要为这些用大爱宽恕的人,点一个大写的赞,因为在这个戾气渐重的社会里,我们太需要这种品质,以及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