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论
28日,海关总署就媒体反映的“海关总署天津教育培训基地设施豪华”做出回应,表示已责成该基地认真核查,如果发现有违反规定情况,要求立即整改。(6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公众不免想问这样几个问题:其一,谁在此消费,谁为消费埋单?据悉,该基地只接待机关单位等团体的会议,其中海关内部会议约占一半。也就是说,主要是各种机关单位人员来此消费,公款在埋单,而埋单者无疑是广大纳税人。
其二,该基地存在多少违规,或者助长了多少违规?该基地提供一系列商业娱乐服务是否违反中央严禁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的规定,需要调查确认,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该基地的档次和经营项目不符合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的要求,至少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而该基地工作人员表示,“所有的餐饮娱乐费用我们都可以给你们糅在会议费里面,方便你们报销。”这更是与“八项规定”背道而驰。
其三,培训基地何以变为“高档消费基地”?按理说,培训基地不仅是与工作有关的培训与学习的地方,更是提升正气、正能量的地方,然而,这个海关培训基地给人的印象是,培训是一个幌子,实为一个享受、消费的地方。那么,这种变味的培训基地是怎么形成的?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该基地从建设到日常管理,中央相关禁令似乎都没有落到实处。尽管1988年就出台了《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暂行条例》,此后又三令五申,但相关禁令对豪华培训基地没有形成有效约束。次要原因是,反腐忽略了政府部门培训基地。如果反腐机关真正把这类培训基地列为监督重点,恐怕没有多少机关单位敢于来此消费,如果没有公款消费需求,这类依赖于公款消费的高档基地也难以存在下去。另外,对会议经费从预算到审议都把关不严,造成一些机关单位来此消费,并把娱乐费用糅在会议费中。
不管什么原因造成培训基地“变味”,总之,新华社记者探访发现的情况是一封“举报信”,提醒有关部门尽快介入调查,既要看该基地还有多少违规之处,更要看哪些机关单位来此消费。虽然海关总署已责成该基地认真核查,但自己查自己恐怕没有多少效果,亟须要独立的反腐部门介入调查。(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