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

能源高官接连"下马",狂捞黑金"物极必反"

蒋萌

2014年06月27日15:2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宁财神吸毒被抓”,可怜人必有可恨处?

背景: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就在这一天,“平安北京”报道,著名编剧宁财神(本名陈万宁)因吸食冰毒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拘留。

环球时报发表刘仰的观点:我认为,文艺圈吸毒与某种“传说”有关。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往往需要灵感,“传说”认为,吸毒之后进入某种精神幻觉,有助于灵感的产生。这就好比中国古代文人、诗人好喝酒,所谓“斗酒诗百篇”,本质上有类似的地方。然而,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可靠,我认为,面对吸毒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为了所谓灵感,冒这样巨大的风险也不值得。对于吸食毒品者来说,一旦染上毒瘾,轻者倾家荡产,重者如行尸走肉,成为废人或死人。

华商报发表马九器的观点:吸毒,本是一件非常严肃、沉重的话题,背后充满淋漓的鲜血、残酷的悲剧、撕裂的人生。只是,普通人的悲剧难以激起社会的广泛共鸣,而明星的悲剧却又往往成为一场轻松愉悦的围观大戏,面对上千万的吸毒人员,面对他们背后更多的亲人、家属,那些难以进入公共视野、难以激起集体关注、难以引发民众集体深思的救赎,比如社区矫治的尝试、比如公众人物的道德成长、比如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可能才是更有价值的“禁毒话题”。

小蒋随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话用在吸毒者身上再合适不过。作为被毒品与心魔控制的对象,面临身体损害与心理扭曲,吸毒者是可怜可悲的。但从另一个角度,一些人明明知道毒品的严重危害,还“勇于”尝试,追求“快感”,自甘堕落,又是可恨可耻的。普通人也好,明星名人也罢,在毒品危害面前“人人平等”。在人们痛斥或嘲笑吸毒者“作死”的同时,社会仍不得不对他们实施戒毒与挽救——哪怕某些人还会复吸。“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仍需警钟长鸣。

能源高官接连“完蛋”,狂捞黑金“物极必反”

背景:国家能源局接连被揪出贪官,除了“一把手”刘铁男玩完,还有几个关键岗位的司局长翻船。最新消息是,电力司副司长梁波又被带走调查,这是近3个月来国家能源局落马的第五名官员。有关人士称能源反腐还将有大动作。

中国青年报发表曹林的观点:一个部门出了这多么贪官,本应该成为媒体聚焦点,爆出更多新闻和内幕。可事实却相反,风暴中心能源局里静悄悄。这是某些政府部门成为丑闻风暴中心后的习惯性驼鸟姿态,防火防盗防记者,出了贪官,首先不是关好制度笼子和完善监管去防部门再出现贪官,而是防媒体防记者。贪官又不是媒体生产出来的,蛀虫也不是记者采访出来的。躲媒体的追访,无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以为做几天驼鸟、避过了风头、有了新的热点就可以让舆论和公众遗忘了。媒体确实容易遗忘,公众也习惯健忘,但导致腐败频发的那个癌细胞不会因为遮羞而消失,而会不断扩散。换人而不是去关好制度笼子和完善监管,结果很可能是同样岗位上的人前“腐”后继。

小蒋随想:老话讲“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该来的总是会来的,躲着捂着是徒劳的。能源系统多位高官相继落马,“落马风暴”据说还将有“大动作”,只能说明“物极必反”——能源领域的利益太丰厚、对权力的监管太松懈、一些权力者肆无忌惮地捞黑钱,当各种肮脏龌龊“烂透”了,还被严密捂着直至发酵出“沼气”,这时哪怕有一丝的“反腐火星”,也必然会导致连锁性的“爆炸”。正所谓“不破不立”,某些糟透了的地方需要浴火才能重生,只有通过涅磐才能变得洁净。此时,当事部门说与不说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正义自有其实现的规律。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