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 

"尿疗协会"称有十万"信众"是否扯淡?

蒋萌

2014年06月26日15:3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审计“点名批评”能否触动“二皮脸”?

背景: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日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所作报告中,点名通报了包括卫计委、发改委、科技部在内的近20个部委及下属单位在三公经费方面的违规行为。此前,审计署在通报违规行为时通常使用的是“个别单位”或“少数部门”等字眼,就三公经费方面具体点出违规部委名字尚属首次。

华商报发表杨鹏的观点: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曾掀起过一股“审计风暴”,大多数就是指名道姓的。可慢慢地,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审计报告中,高调地指名道姓少了,“有些地方”“个别城市”这样的模糊用语渐渐多了,“捂”功越用越顺手,甚至有些爱不释手。这无异于是在纵容违法违规者。审计报告就应该该点名时就点名,并且毫不含糊、毫不保留。

京华时报发表徐立凡的观点:尽管“点名”是升级版的审计监督,但未必就能遏制住三公经费违规的冲动。在权力对公共资源配置仍起主导作用,且自由裁量权较大的情况下,三公经费乔装打扮逃脱监管的便利始终存在。还要看到,审计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机制,其追责也有上限。严格预算,就是最有效率的事先监管模式。让更多的外部监督力量有能力参与到监督中来,同样不可或缺。这也是推行阳光财政的本意所在。

小蒋随想:审计署原署长李金华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审计出来有问题,但是不能否定你是好人,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这说明很多问题带有普遍性”。李金华的意思是,很多机制存在缺陷矛盾,很多公费支出不规范,“坏的规则导致坏的行为”。屈指算来,李金华退休已有6年,但“少数部门”还在违规,而所谓的“少数”这回是近20个部委。这只能说明,某些机制改革仍在原地踏步,某些漏洞与缺陷并未弥补。点名批评在李金华时代就做过了,但一些违规部门觉得法不责众、一副爱谁谁的嘴脸。审计过后,一方面必须有严惩,另一方面机制改革不能总是“磨洋工”。

“尿疗协会”称有十万“信众”是否扯淡?

背景:有报道称,时下有个名为中国尿疗协会的组织,里面不少人通过喝尿治好了甲亢等各种病症,协会会长称,全国有近10万人痴迷尿疗。而在重庆,还有88岁退休干部坚持每天喝尿24年。

新京报发表郑山海的观点:多名医学人士提到,尿疗没有科学依据,它顶多是给人打下“强心剂”。许多人为什么对尿疗深信不疑?果真只是迷信?应看到,喝尿虽让人生出生理不适,但许多采用尿疗的人,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不良反应,毕竟尿液中虽存在许多废物,但其本身没特别明显的毒性。说起来,尿疗算是民间偏方中的一种。许多古代医书都有将尿入药的记录,如《圣济总录》中也有用尿液治疗“头痛至极”的记录。尿疗被奉为灵验之方,切合了很多人的心理:偏方治大病。对尿疗的出现,我们要有个相对开明的态度,不要迷信,也无需全盘否定。若已有10万人接受尿疗,不妨将其整体状况与同龄的、生活环境相近的群体进行对比,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得出可靠结论。不但尿疗该如此,对大量存在于民间的偏方,都该有这么一个科学考证、整理归类,这样才能逐步将偏方带到科学步调中来。

小蒋随想:如果某个权威单位或医学机构宣布要正式开展“尿疗”研究,媒体观点、网上舆论会出现怎样的反响?恐怕,板砖横飞、吐沫星子四溅的场景不难想象。这种事几乎肯定会被归入吃饱了撑的、胡乱花纳税人钱财、滥用科研经费范畴。所谓的“中国尿疗协会”,恐怕也是个非法组织——权威部门会批准设立这一机构吗?协会往往需要主管单位,哪个官方组织会允许其“挂靠”?这岂不是自己惹一身骚?某些喝尿人士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并不能证明喝尿就是“有益”的。88岁老人“尿疗”24年,最终还是罹患肾衰竭。有些事,如果认真了,就已经输了。说到底,“偏方治大病”是医学非万能下的有病乱投医。在偏方研究上,也得讲有所为、有所不为。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