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名为“节操词典”的系列图片在网络上热传,是对一些现有成语或词语的新解,也有作者原创并赋予释义的新词。如“以貌取人”本意是根据外貌来判断别人的品质和才能,而在“节操词典”里,这个成语变成了“以貌娶人”,形容以外貌为择偶标准的人。(6月25日中国新闻网)
这部“节操词典”一经摆上网,就大肆“火”了一把,以犀利而又网络化的语言,幽了众网友一默,引得网友们纷纷跟帖转载。在赢得赞誉之声的同时,这部“节操词典”不无例外地也被不少人批评玷污了传统的成语文化,扣上了“有伤风化”的大帽子。
而对于这部“节操词典”的大是大非,舆论场早就炸开了锅,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节操词典”玷污了传统的成语文化,有伤风化,有碍观瞻;也有人觉得,词典中掺进了恶搞和娱乐的元素,博得众人一笑以释放生活的压力,谈不上玷污不玷污,误导不误导的。而就笔者看来,“节操词典”完全无关玷污,无关误导,无关风化,只不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瓶调味剂而已。为此,公众首先需要厘清几点认识。
第一,“节操词典”其实是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体现。这部“非正规”词典的作者是南京大学的一名“90后”美女大学生,她在大学所学的专业也是广告创意,回到家乡北京也正是要继续自己的“广告创意梦”。而“节操词典”中网络化的语言,娱乐的段子,大胆的内容创新,这些正是广告创意中不可或缺的“胡思乱想”与“突发奇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体现。如果真要遵循死板,传统的语体风格,那么我们在电视上见到的各类广告,恐怕就不再形式新颖而各异,都将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死板而枯燥,如此,又哪来活泼、清新可言?
第二,“节操词典”对传统文化根本够不上威胁。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主要以书、报、杂志等媒介为有效的传播方式,而这部“节操词典”之所以用语网络化和娱乐化,还是因为其主要的承载平台还在于网络。这就意味着,“节操词典”丝毫没有侵占传统文化的“领地”,也对传统文化根本够不上威胁,只不过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补充与填补而已。
第三,至于个别人对“节操词典”误导公众对词语理解的担心更是多此一举。因为原创者在对词语新解的同时,并没有“抛弃”原意,而是将原意进行了保留,并与新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便于了解新意,又方便领会原意。如此,又何来“误导”之说?
其实,从网友们“求更新”的留言中,就可看出,这部“节操词典”并非没有市场,并非不“对路”。“节操词典”之所以如此受网友们青睐与追捧,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部“非正规”词典,不走寻常路,集趣味与新奇与一体,在娱乐大众,博人一笑的同时,也帮助网友们释放郁结于胸的工作压力与负面情绪,这在“鸭梨山大”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无疑是吹进的一股清风。试想一下,如此对网友们胃口的一部“非正规”词典想不“红”都难。
“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生命的多样才成其为世界的精彩。“节操词典”看似无聊,实则有益,它代表了一种对传统文化起补充与填补价值的小文化语体,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允许这种小文化语体的存在?不仅如此,它更代表了80后与90后两代人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只不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瓶调味剂,大伙儿不妨理性看待,没必要对它的存在价值予以否定,更不必上升到“玷污”“误导”的层面来与其“死磕”,为其冠上“玷污传统文化”“有伤风化”的大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