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中青报:拒吃狗肉为何难以达成共识

谢洋

2014年06月25日08: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拒吃狗肉为何难以达成共识

  近年来,由玉林“荔枝狗肉节”引发的反对吃狗肉之争愈演愈烈,喧哗声中,冲突双方非但未形成共识,反而矛盾和分歧日益加深,值得社会深思。

  在发达国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猫狗是人类的伴侣动物,在城市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可以陪伴人类和抚慰人心的特质,禁食是保护它们避免受虐和受宰杀的一种方式。

  而在我国,这些概念还远远没有发育和普及,仅在一些大城市为养狗人和动物保护组织成员所接受。在玉林的实地采访中,记者从玉林市水产畜牧兽医局了解到,玉林地区农户家庭散养的犬大约有17万只,在当地人看来,夏至“吃狗肉、啖荔枝”不仅是历史形成的传统,也能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在相当多的农民还需要靠养狗卖狗贴补家用的现实状况下,让他们接受诸如“伴侣动物”这样的概念,确实有些超前。

  但超前并不等于不应该传播和推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什么都吃,但如今不吃野生动物、不虐待动物、要吃经过安全检疫的肉类就已成为民众共识。这些共识的达成,是人们在经历了生态危机、食品安全危机等一次次教训后,有了共同的认知基础才逐渐形成的。

  目前,狗的屠宰检疫存在法律监管的空白,而农业部要求狗肉在生产运输中“一犬一证”的检疫要求,现实中也很难做到。因为狗的检疫成本太高,从2013年10月农业部出台“一犬一证”的要求后,玉林的相关部门只接受到一例主动申请检疫的申报,成千上万只流到百姓餐桌的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但肉狗养殖如果完全按照相关要求来规范养殖的话,那市场上的狗肉价格也会高到普通百姓无法承受的程度。

  吃狗肉不仅在玉林,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但习俗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改变。当年裹小脚、收童养媳等陋习,就因为社会的发展被人们所摒弃。在吃狗肉的问题上,要让大家相互理解,形成共识需要耐心,以及教育启蒙、知识普及和法律健全的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代表文明共识的过程中,更需要用文明的方式。像近来发生的一些动物保护组织者,在高速路上拦车救狗、到狗贩的家中踢门抢狗,在互联网上情绪性地对吃狗者进行人身攻击,乃至延伸为地域攻击,都只会加剧社会割裂,导致共识难以形成。

  吃不吃狗之争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争议丛生、社会阶层差异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习惯了吵架,却失去了对话的风度和能力;用惯了据说,却很少脚踏实地地核实调查;我们向往文明,却不懂得该如何文明地思考和行动。这使得我们在很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只有口水喧哗,却难有任何实质性的推动。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