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河口县的一个文化景观长廊项目备受争议。三年前,该项目耗资2.7亿元上马,现在因为规划变动、群众批评等原因,又面临拆除命运,拆迁补偿费用保守估计要3亿元左右。
短短三年,工程从建到拆,成本不菲,令人痛心。当地政府承认,前期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群众对项目商铺遮挡河岸风景反映强烈。记者在采访中,也不断拷问:为什么当初的规划如此短视?城建部门的规划有没有站在一个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量?
实际上,这个新闻引爆的,是人们对于决策、规划等造成浪费现象的担忧。此前,吉林省吉林市3亿元建设的客运站闲置,江西省赣州市4.5亿元建设的钟塔公园停摆等,也引起了社会反思。因为决策不当,导致资金浪费、承诺落空、百姓失望、公信受损,是这类现象的共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针砭时弊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决策浪费”这个大漏洞不补,危害不小。
固然,任何决策都难以十全十美。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最大程度地避免决策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首先就要让决策本身过得硬、经得起推敲。那些造成巨大浪费的项目工程,其决策过程乱象丛生:要么是一些领导干部拍脑袋蛮干,长官意志强行推动;要么是民意缺乏、科学论证不足;要么是急功近利匆匆上马,不顾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堵住“决策浪费”这个大漏洞,主要着力点也在决策环节。从预防的角度,亟需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给专业人士和公众更多的参与空间和监督权,形成社会合力以提升决策质量。从整治的角度,需要继续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干部进行秋后算账,形成倒逼压力以促进权力的规范使用。一头治“未病”,一头治“已病”,双管齐下,抓出实效,就一定能破解“决策浪费”这一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