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同龄人的球员克拉西奇和贝赫拉米最为吸引我,前者塞族,后者阿族,那么在1999年不可愈合的战争来临前,他们莫非曾在草地上较量过?
世界杯E组第一轮比赛中,瑞士中场大将贝赫拉米在伤停补时阶段,对厄瓜多尔策动的绝杀,可谓通过一番复杂背景的球员传递构成——科索沃人贝赫拉米抢断成功,长传至西班牙与智利混血儿罗德里格斯脚下,后者分给马其顿人梅赫默迪实现逆转。这让我重新打量起这支没几个人会唱瑞士国歌的移民军团,更记起自己曾经走访过贝赫拉米那座分裂的家乡——科索沃北部小城米特罗维察。
河北、河南;塞族,阿族;塞尔维亚科索沃自治区,科索沃共和国……这些在现实中强烈对立着的名词,都被城里一座不足百米的无辜大桥分割成触手可及却又沟通无望的两极。这座桥矗立于流淌过米特罗维察的伊巴尔河上,南岸的阿族与北岸的塞族愤愤相视。
南侧的桥墩处,有着意大利维和部队的野战帐篷,旁边的墙上,涂鸦着那个以F开头的最著名英文脏字;北侧同样的位置飘扬着塞尔维亚国旗,旁边的墙上,回敬着另一句英文“NATO, Go Home”(北约滚蛋)。
两岸少年们至少还有着足球和摇滚两门共同语言。北岸的塞族人有着一家FK游击队,南岸的阿族人则有着两家以矿山为名的俱乐部,KF Trepca 和KF Trepca 89。
我不清楚他们是否参加着完全不同的联赛,彼此绝不过招。但从维基百科的米特罗维察名人录里,却发现一些著名的“熟人”:曾长期效力尤文图斯队的克拉西奇、刚确定转会国际米兰的“瑞士人”贝赫拉米、法甲劲旅里昂队后卫比塞瓦奇、在河南建业队踢过的达文科……事实上,贝赫拉米5岁时,全家就去瑞士办移民了,如果心里对克拉西奇不服甚至有仇,可以留到意甲赛场上去解决。再老一辈的,即便在科索沃土地上鲜有异族通婚的家族关系,但儿时也很有可能一道在草地上翻滚过。
如今,整个巴尔干地区最大牌的明星,自然是人见人爱的网球好手德约科维奇。即便连防塞恐塞的科索沃阿族人,都急不可耐地声称对小德的“主权”。我第一次从南岸人口中听说,“小德是我们米特罗维察人”,几天后,我竟又从黑山人口中听到,“他是我们黑山人。”可体育迷们知道,这个出生于贝尔格莱德的网球高手,越是国际化就越是成为一个大塞尔维亚主义者,他的故乡确是米特罗维察,但成长与成名中却与这个冲突之地搭不上任何关系。
这里毕竟不是中立的发达地区,摇滚,作为直抒年轻胸臆的介质,你难以指望当地出产个高呼和平主张的蝎子乐队。我走向距北侧桥边不远的Dolce Vita(甜蜜的生活),在这家可以放肆抽烟的咖啡厅里,轰鸣着塞语说唱。
“这是什么歌?”我问。
“‘送给’对面人的。”咖啡厅伙计用简单英语描述。
□Seamouse(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