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起,各地开始陆续公布2014年全国高考成绩和录取分数线,新一轮引人关注的高考招生录取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而自恢复高考以来一直实行的“分批次录取”高招方法也再次引起讨论。不少家长、学生和教育专家认为,高考招生“分批次录取”的做法源自计划经济时代,应予调整。(新华社6月22日)
考啥样的分数,上啥层次的高校,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天经地义”——考高分数的,上清华、北大等重点本科院校;稍次的,上二本、三本;再次的,上专科或职院……但用逆向思维审视,高招“分批次录取”,实则是人为地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是将高校分层、分级,人为制造不公,弊端多多。
首先,考招“分批次录取”,导致高校录取机会的不平等。当人们义正严词谴责清华、北大等高校“掐尖”时,却忽视了“分批次录取”办法,导致了集体“掐尖”的“合法”——高招录取有先后,只会让重点院校“吃饱”、并招录到优质生源;而二、三流大学永远只能在重点大学挑肥拣瘦后吃点“剩食”,至于一些偏远高校和农林院校甚至无人问津。同为高校,招生待遇迥异,这不公平。
其次,高招“分批次录取”,持续拉大校际之间的差距。因为高校分层、分级,政府财政投入也因之而有厚薄。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非重点高校、中西部高校明显低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和“985”、“211工程”高校。最近有报道称,中央财政对贵州大学63年投入不及浙大2个月。这显然也不公平。
第三,高招“分批次录取”,其实最终将高校毕业生分为“三六九等”。一个人就业、评职称、升迁乃至择偶时,人家第一位所关注、看重的,往往不是你的能力、素质、品行和长相,而是你毕业于哪所高校。比如,就业时,用人单位对重点院校毕业生青睐有加,却习惯歧视一般院校毕业生。一些热门单位甚至“非211工程院校”不招。对此,教育部、人社部不得不三令五申,严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歧视一般院校毕业生。但是,高校录取是按高考分数“分批次录取”的,用人单位又如何不按图索骥,去选聘重点、名牌大学生毕业生呢?
第四,高招“分批次录取”,误导中国教育走向,是教育畸形的罪魁。而这,恰恰是高招“分批次录取”最大的恶。中国素质教育流于空喊,而应试教育坚挺,根由在于:高招“分批次录取”,毕业生有“三六九等“之分。一些家长为什么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充当起“虎妈”、“狼爸”的角色,死逼孩子上辅导班、考高分数,归根结底源于可谓是“全民性的思维”:一个人,只有上个好初中才能考个好高中,上个好高中才能考个好大学,上个好大学才能有个好工作、有个好生活……如此逻辑下的人生成败观,核心就是能否考个好大学,结果导致中国式的教育“唯分是举”,这也或恰是“钱学森之问”的症结所在。
高等教育也当有“校格”,只应有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的不同,而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尤其不能人为分为“三六九等”。但事实上,高招“分批次录取”,让高校毕业生具有“先天性”身份差别,进而影响到用人单位先入为主、凭借校牌对毕业生进行区隔和遴选,而且成为引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方向标”。可见,高考“分批次录取”改革为“同批次录取”,已时不我待,并且以期扭转社会将毕业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尴尬局面,进而扭转“唯分数、不唯素质”的各学段的教育改革,让中国教育真正走上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