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昨日报道,因闯入校园劫持师生而被击毙的张泽清,曾经与多名村民一起维权——200多亩土地被村支书转卖,而村民未获任何利益,村民说“我们去镇、市、省等很多地方反映,都没有解决。”张泽清是这些村民的代表之一。现在,张泽清已经为他的犯罪行为付出了代价,但是,张泽清等村民反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就卖地一事而言,卖地收益当中就包含了张泽清妻子、女儿的权益。张泽清死了,他家人的权益还活着,保护这些权益的法律法规还活着。保护他家人及其他村民合法权益的法律应该得到尊重,如同为了保护他人生命而允许击毙张泽清的法律应该得到尊重。开枪的目的是阻止他对他人生命的威胁,不是为了剥夺他的合法权利,更不应剥夺他的家人的合法权益。
张泽清有犯罪记录,维权过程中,出格的言行是少不了;他所主张的个人权利,未必每一项都是合理的 ,应该满足的。但这不应妨碍他的合理诉求应该得到满足。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活得窝囊的人,往往显得好斗、好争,性情往往让人厌恶,在人群中往往比较孤立。其他村民愿意与张泽清为伍,一起维权,不排除这种心理——因为他会闹会吵,就让他出头——这在民间是很普遍的。当然可以说这是素质低下的表现,但不可否认,这同时也是底层人士权利的贫困的表现。
报道说,张泽清的妻子褚珍元告诉记者,大约一周前,张泽清与村支书许某发生争执,双方起了肢体冲突,在打斗中,张泽清吃了亏,张泽清的手表表带都被打断了。村民到镇、市、省各级有关部门反映该支书卖地的问题而无果,已经表明了该支书在现实中的强势地位,现在,与他作对的张泽清被击毙,该支书在维权村民面前,在张泽清家人面前是更加有恃无恐,还是心有愧疚?哪一种可能性更大?张泽清家人见了该支书,是应该继续勇敢维权,还是应该像罪犯家属那样抬不头来?
替张泽清及其家人的合法权益说话,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对秦开美老师、王林华副书记的敬佩。秦老师为保护学生主动要求当人质,继而王副书记又为保护秦老师主动要求当人质;用自己生命换取他人的安全,大概很少有人能这样做。但是,敬佩、赞扬秦老师王副书记,不意味着我们愿意看到这样的好人处在这样危险的境地,说实话,我们宁愿看到他们是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平凡的人,跟他们的家人平安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愿意看到他们有机会成为英雄——相信他们的家人的心情尤其如此。成为英雄的前提是出现险情。大自然的险情多数无法预知也无法抵御,但人为的险情多数是有办法避免或减少,至少也应该缓解。从村支书卖地到村民维权,再到张泽清与村支书许某发生肢体冲突,直至张泽清铤而走险,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村民去过镇、市、省等很多地方,如果村民的合理诉求获得一定的理解,维权有一定的效果,很可能矛盾就不会激化。
因为张泽清的被击毙,维权村民中再出一个张泽清的可能性基本已经降低到零了;很多人甚至连合法维权的胆量也降低到零了,但是,这不意味着矛盾消失了。这个时候,有关部门受理投诉、解决矛盾,维护村民利益的意愿是更高了呢,还是也降低到零了?如果矛盾积累起来,矛盾最终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爆发,以谁的生命作代价,现在是无法预知的。我们期待着当地把情况查明白,公正处置,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