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衡之财经观象
□伊歌
在市场和舆论场扰攘多时的“降准之争”,央行终于给出了答案。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这是继4月底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后,央行再度“定向降准”。
其实,十多天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已定下“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的基调,央行不过是照此执行。部分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全面降准势在必行”的预言落空:全面降准可释放约5000亿元的流动性,而这次“定向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约为500-1000亿元,只相当于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一两次逆回购。
“降准之争”反映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迥异,也反映出部分金融机构与决策层对货币政策的取舍截然不同。部分金融机构认为:实体经济下行,微观感受“比GDP数据更加悲观”,应全面降准或降息以防范经济失速和金融风险。然而,近年的货币总量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广义货币(M2)余额达百万亿元级,为全球之最。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坦言:“没有多少人真正认为目前货币总量过紧、需要放松。”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日前也撰文指出:“我国企业对融资的依赖较大、杠杆率水平较高,继续加杠杆将增加宏观经济的脆弱性,因此,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放松的空间。”
“全面降准”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是从稳健转为“全面放水”的宽松;“定向降准”则属于政策微调,以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央行在说明此次“定向降准”时就特别强调:“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
“定向降准”的政策目标明确: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从总量来看,去年银行贷款余额与GDP之比为134.6%,社会融资规模充足。但是,从宏观来看,由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占用大量信贷资源,对小微企业等形成挤出效应。从微观来看,金融机构存款理财化抬高实际利率水平,通过信托、理财产品流向对资金价格不太敏感的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商;而小微企业资本金不足,债务率、不良率持续上升,银行也不愿意贸然增加贷款。
由此可见,“定向降准”是撬动融资难、融资贵的有力杠杆,但仅有货币政策发力仍难以撬开“融资巨石”;还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共同发力,如限制资金投入过剩产能、整顿信托理财产品、规范地方融资平台、规范担保公司、扩大企业债市场、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