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每日电讯:面对庸俗生态要有“莲花精神”

俞夫

2014年06月11日09:2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面对庸俗生态要有“莲花精神”

  ■每日一评

  将自己的贪腐问题归于他人,或是归于当地的不良政治生态,不过是推脱自身责任罢了 

  随着一系列反腐举措有效实施,一大批腐败分子显出原形,受到党纪国法严厉惩处。其间,一些腐败分子将自身的堕落归于小团体胁迫或庸俗生态影响,竟也引得不少人同情。其实,面对庸俗生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理应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可贵的“莲花精神”。

  将腐败归于制度的缺失或是官场的不良生态,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四川犍为县原县长杨国友就曾将自己的腐败,归于怕不收钱会跟也收了钱的县委书记过不去;广州某原城管队长王宝林收受贿赂,认为“行贿的中间人有权有势,如果不收得罪不起。”广州某区原组织部长郑希云,称收钱是“推都推不掉。”就在上个月,三精制药董事长刘占滨因腐败问题被查而自杀,在抢救中也声称“我不想要,可不敢不要。”如此种种说法,竟在网络上吸引了不少眼球,博得了不少同情。

  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乍一听好像有理,但仔细分析却远不是那么回事。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你不与其他腐败分子同属一个小团体,不是其他腐败分子所认为的“一条道上的人”,不存在人身依附的关系,其他人想必也不会让你知道他们的秘密,染指他们的腐败得利。持此言论的这些人,不仅是庸俗生态的受害者,也是庸俗生态的参与者甚至建设者。

  如此看来,将自己的贪腐问题归于他人(包括领导、中间人、小团体),或是归于当地的不良政治生态,把自己从庸俗的生态中割裂出来,其实仍然属于为求自保而推脱自身责任,只不过从时间上来看,属于最新的表现和案例而已。

  当然,腐败分子拉帮结伙、抱团取暖的现象,不能说没有。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都是整齐划一的纯净天空。偌大一个中国,极个别地方出现庸俗腐败的小环境、小生态,自然难以避免。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最为关键的是,面对庸俗生态要敢于坚持原则、出淤泥而不染,要有“莲花精神”,也要有足够的智慧能够对付。

  要应付这种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在现在的中国为官,根本是为人民服务,而不在于发财。正如中央领导同志在多种不同场合讲过的,要发财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去经商,何必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呢?既然要为官,就要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为官的基本信条,当作做人的基本准则,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

  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党员干部而言,要经受得住不良风气的影响,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以此去作环境的净化者。很多人走上贪污腐化的不归之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看见社会上很多人富起来了,开上了好车,住上了别墅,于是滋生出盲目攀比和不平衡的心理,最终走上岔道邪路,直到堕入深渊。这一点,从季建业们的悔过书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强调“义然后取”,即孔子所说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而不能见利忘义。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清醒看待手中的权力,理性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才能始终把持好人生的航向,平安顺利地驶向人生的彼岸。

  当然,庸俗生态也给制度反腐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腐败这个人类社会的“毒瘤”,要真正建成让人“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制度屏障,庸俗的生态小环境必须净化。但这一点显然道阻且长,我们依然还在路上,还需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