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强调,根据广大院士和各方面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华网6月10日报道) 。
尽管舆论纷纷将焦点集中在有关“改进院士遴选及退出机制”上,然而不可忽视的,习近平强调,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由此可以看出,从中央到民间,自上而下形成的共识,就是目前包括科研在内的各类学术体制,存在诸多旧有弊端与障碍,打破体制障碍与解放科技学术的潜能构成了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改进院士遴选及退出机制不过是推动科研学术整体改革的一个侧面。
公众舆论之所以关注院士制度以及其改革动向,无非是因为近年来不断曝出有关某些院士当选程序存在种种问题的个案,以及由此暴露出院士制度在遴选及退出机制中的弊端。不仅是普通民众和基层科研人员对此质疑,不少有良知的院士也秉公发言,因此习近平指出,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恰恰来自于院士群体的内部及外部共同推动。
而未来院士制度改革,也更应当将院士群体内部及外部作为改革动力的发展基础。院士最清楚现有制度存在哪些问题,也了解以往院士遴选及退出存在哪些应当加以改革和完善之处。而社会各界则可以形成强大的异体监督力量。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将包括遴选及退出在内的现有制度向社会公开,收集来自各方的评价与建议,继而推出各项完善性举措,信息公开透明从而向外界释放改革诚意。作为院士制度改革的参与各方,则可以在知情权保障的基础上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院士制度在良性互动中形成开放式的循环推动,最终既能达成中央制定的改革目标,也能与社会各界的改革诉求相符。
院士制度完全可以通过这次改革,成为更广泛的学术改革样板。这些年来,关于学术改革的呼声日益急切。社会对于学术腐败的痛批、科研文化资源的靡费、学术过度行政化带来的独立性成长性束缚,都有着深入的反思,也提出了不少相关改革的真知灼见。必须说,院士制度的许多弊端就指向科研学术体制的大环境,院士制度之痛,也为其他领域的科研学术体制中人所感同身受,科研学术改革并不缺乏内在驱动与外界推动的合力。
院士制度作为科研学术的塔尖广受关注,其改革自然应当赢得掌声。然而,院士制度如果不止于院士制度之内,而扩展到科研学术改革的全面推动,就能形成更多的效果加分,获得更为长远的效应。改革先行的院士制度完全可以成为学术改革的样板,而其他领域的科研学术管理者,也不能旁观院士制度改革的鼓点响起,只是坐等来自外界的动员号令,自身就应当主动参与到这场以改革和创新为关键词的大变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