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等事项作出部署。李克强谈到“有些审批设立8年无申请,说来好笑”。
行政审批过多过滥,给群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处处设卡、层层集权。一旦权力者拥权自重、摆官架子,不光会使群众与社会机构办事“跑断腿”,还可能出现各种权力刁难乃至腐败。高层要求简政放权,既是为了便民利民,又是剑指机关病、敦促改作风。
有的审批设立8年无人申请,不只是灰色幽默,更反映出当初设立的扯淡。面对李克强总理的“敲打”,有关部门负责人抢过话说:“我们是主动向中编办提出取消这项前置审批事项的。事实上,我们最希望能一次放到位,放彻底。简政放权最怕不持续、一阵风,断断续续‘挤牙膏’。”这样的说辞试图“变被动为主动”,却让人心生疑窦。
既然是从未有人申请的审批,已折射出其本身连“鸡肋”都不如,纯粹是无人问津、毫无油水的“光骨头”。而一些部门应付高层简政放权要求的伎俩之一,恰恰是拣那些无关紧要的、可有可无的审批事项来“充数”。至于那些有好处的、“卡脖子”性的审批,则被好好“雪藏”。
还有一些放权疑似“数字游戏”。比如,某些审批事项合并“打包”,表面上审批数减少了,但群众办事要经过的“坎”并没减少。还有的审批先被取消,未必不会再设新的审查。换汤不换药、明减暗增的事过去有,现在就没有吗?
会上还确定36个项目改为后置审批。必须指出,后置审批也是审批,不过是“先上车后买票”。人们难免会问:如果通不过后置审批,会不会被“赶下车”?若此,社会企业与个人恐怕还是得对审批者忌惮三分,“关卡”后移照样存在后顾之忧。
“简政放权最怕一阵风、挤牙膏”。这种“方向正确”的话出自应当放权者之口,人们且慢拍手称快。毕竟,这年头还有不少言行不一的事儿。某些干部甚至一边高喊廉政、一边偷偷捞钱。所以,社会需要观察某些部门的放权宣言是否表里如一,是否拿实实在在“干货”来开刀。或者说,如果某些部门下有对策,糊弄了事、博弈应付,又该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