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环球时报:经济需要微刺激,不是大手术

丁一凡

2014年06月05日09:23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丁一凡:经济需要微刺激,不是大手术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日前表示,政府今年以来的多种微刺激手段保证了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健,符合经济发展需要。这是官方首次承认微刺激存在并且合理。

  所谓微刺激,即是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微调控。去年起,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放慢,既有周期因素,也有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政府主动采取了行动,以更好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另一方面,政府也针对不同的经济部门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通过对一些部门的微刺激,中国经济最近几个月来逐步启稳。于是,有关宏观经济调控是否需要微刺激的辩论又起。

  最近几个月来的数据证明,中国经济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都在好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显示,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化工等周期性行业,市场有所启动,订单有明显回升。在市场需求提速和生产平稳增长的带动下,企业加大了原材料采购力度,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升至年内高点,达到52.3%;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升至临界点50%,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走势由回落趋于平稳。

  支持政府继续实行微刺激政策的人认为,虽然PMI连续走升预示经济向好,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增长协调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5月份,大型企业PMI为50.9%,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1.4%;而小型企业PMI为48.8%,与上月持平,今年以来均位于临界点以下,说明在市场总体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环境下,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然较大。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所在。李克强总理在5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要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从支持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点对点的微刺激可能会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也有一些反对继续实行微刺激的意见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中遇到的许多难题都是“刺激计划”留下的后遗症。如继续刺激,哪怕是微刺激,也只会推迟产能过剩和泡沫问题的解决,无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特别是不利于让市场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既然经济已经开始企稳,政府就应该撤出宏观经济的刺激,以免产生更多的人为干预后果。

  无论如何,支持与反对微刺激的人已经不会再拿“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理论再评说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了。而政府似乎也放弃了用大规模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的做法,转而采取更加灵活和符合市场逻辑的措施。这是中国多年摸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后的结果。应该说,稳定中国经济发展,领导人不会拘泥于西方经济学的那些所谓规律,因为那些东西并不能阻止西方经济一再陷入危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国的发展既要考虑就业增长问题,考虑社会稳定问题,也要考虑财政可持续问题,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还要着眼于经济的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内生动力释放,等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中国经济需要的就是不断地微调,而不是作大手术式的“革命”。▲(作者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